AI导读:

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升级,涉及140家中国企业,短期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但或激发产业自立自强。四大行业协会呼吁审慎采购美国芯片,国产化进程加速,但国产替代尚需时日。探索国产化路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

近日,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再度升级,涉及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实体,范围涵盖制造设备、制造软件及高性能存储等多个领域。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遏制中国半导体先进制程的发展,短期内对众多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然而,长远来看,这或许将激发中国半导体产业自立自强的动力。

面对美国半导体管制的严峻挑战,中国四大行业协会联合发声,指出美国芯片不再安全可靠,呼吁互联网企业、汽车、通信等各行业在采购时审慎考虑美国芯片,强调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性。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国产化趋势已经出现,但实现国产替代,特别是在高端领域,仍需时日。

自脱钩断链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据TechInsight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市场的自给率从2018年的15.9%增长至2023年的23.3%,并预计到2027年将进一步上升至26.6%。然而,在国产化的道路上,仍存在诸多挑战。部分环节的国产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仍有大量环节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光刻胶、光刻机等细分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0%,甚至更低。

在国产化向国产替代的迈进过程中,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国内产品在与国外产品同台竞技时,往往因产品性能、生态系统等因素难以获得国内大客户的青睐。以EDA为例,国内EDA产品要想替换国外主流产品,必须在核心指标上追平国外水准。同时,在IC设计环节,国产中低端产品众多,但大客户所需的高端产品却相对匮乏。

模拟芯片领域同样面临国产化率不高的问题。由于经验积累和产品矩阵等方面的原因,不少高端模拟芯片仍由ADI、TI等国外巨头供应。对于下游终端客户而言,性能仍是决定是否替代的关键因素。国内芯片要想替换美国芯片,必须做到性能接近并具备价格优势。

随着美国对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管制的不断加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有助于半导体产业降低对美国供应链的依赖,加速供应链的多个细分领域的国产化进程。近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多家协会发布声明表示,美国对华管制措施的随意性影响了美国芯片产品的稳定供应,多行业对于采购美国企业芯片的信任和信心已经动摇。

面对新一轮制裁,多家半导体设备、材料及EDA公司已开始积极寻找国内供应商,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这些公司表示,本次制裁对它们的实质性影响相对有限,因为它们已提前布局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以摆脱对美国技术和市场的依赖。

在探索国产化的路径上,半导体设备厂商成为此次美国半导体管制的“重灾区”。然而,这些厂商早已预见此事,并开始积极寻找国内供应商甚至自研关键零部件。此外,寻找美国以外的国际供应商在中国大陆的供应也是一条可行路径。多家欧洲半导体公司正在加大中国大陆市场的投入,为大陆客户提供本地化供应。

除了上述路径外,探索不一样的半导体技术路线也是可选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吕正红指出,目前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在多领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光刻机方面。他建议加大研发量子芯片和光子芯片等新技术路线,绕过需要光刻机的技术栈。同时,业内也可尝试探索其他先进光刻技术路径。

要做好国产化,团结至关重要。集成电路产业链非常长且复杂,每个领域都可分出多个环节。要做好这个产业,全行业的人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