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债发行加速落地,对银行机构影响几何?
AI导读:
置换债发行工作加速,对改善地方财政负债结构、提升银行偿债融资能力有积极影响。文章探讨了置换债发行对银行机构的影响,包括改善资产质量、减轻资本压力等方面。
近期,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简称“置换债”)发行工作显著加速。11月24日,华创证券研究所报告指出,已有27个地区披露置换债发行计划,合计规模高达16611亿元,占年内额度的83%。其中,11月和12月计划发行规模分别为10852亿元和5759亿元,仅11月25日至29日就有8612亿元置换债集中发行。
财政部发布的政策计划显示,今年置换债发行总额预计达两万亿元。随着置换债的发行,地方财政负债结构将得以优化,偿债和融资能力将得到提升。同时,这对商业银行也是一大利好,城投债务转变为地方政府债,有助于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穆迪评级金融机构部副总裁诸蜀宁认为,两万亿元置换债不仅有助于城投企业稳定化债,还对稳定经济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大有裨益。此外,置换债中的募集资金多用于城投企业化债,这些债务中大部分是区域银行贷款,因此置换债的发行对改善区域银行资产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公开信息显示,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并计划于2024年发行两万亿元置换债。多个省份及计划单列市均披露了置换债发行计划,募集资金将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从已公布的债券发行计划来看,10年期及以上的债券占比最高。华创证券研报指出,自11月中旬以来,两万亿元置换债开始发行,且主要以长久期债券为主。
近期,大行持续净卖出长债,而保险、农商行、券商则二级买入置换债。为承接置换债发行需求,同时满足监管规定,大行净卖出20—30年债券规模明显增多。其他银行累计净卖出7年以上地方债642亿元,而保险公司、农商行以及券商分别净买入368亿元、205亿元、63亿元,成为二级市场上置换债的主要承接方。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本轮置换债密集发行对银行机构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银行的资产质量,缓解资本金压力。
金鹰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人士指出,置换债发行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平台及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降低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权重较低,有助于减轻银行的资本压力,释放部分信贷投放能力。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通常低于银行贷款的利率,债务置换会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进而影响银行的净息差。
置换债集中发行后,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作为主要承接主体,短期内可能会对资金流动性造成一定冲击,导致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利率上行。但近期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对冲政府债集中供应的影响,因此资金利率并未出现大幅向上波动,整体维持平衡偏松。随着集中发行高峰退去,资金仍会回流至银行间系统,对资金的影响将减轻。
格上基金研究员蒋睿表示,近期置换债集中发行导致债市供给压力加大,一级市场认购情绪不及预期,发行利率相对国债加点情况按区域有所分化。银行机构行为有所分化,大行近期净卖出超长期债券为主,而农商行则呈现净买入状态。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化债规划,2024年至2026年每年将发行两万亿元置换债,合计6万亿元;2024年至2028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置换地方隐性债务,合计4万亿元。对于总额合计10万亿元的置换债入市,诸蜀宁认为,目前银行贷款投放增长放缓,银行买债行为对贷款资金的挤占替代作用不会很明显。
早在2015年,地方政府曾合计发行1.2万亿元置换债,将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置换为地方政府债券。而在近期各地政府发布的置换债发行信息中,承销团队以国有大型银行、股份行及证券公司为主,只有极少数头部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更多参与到此轮置换债发行中,诸蜀宁认为,由于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置换债发行门槛较高,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买入债券参与。他指出,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庞大,配置部分比例的置换债对其资金布局影响有限。然而,由于政府置换债期限一般较长,增配置换债会加大银行资产的利率波动风险和久期管理压力。
蒋睿也认为,置换债投资有利于改善银行资产质量,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降低潜在的不良风险。但已发行的置换债中期限超过10年的债券占比超过60%,若后续延续此特征,银行资金持有较多长久期债券将面临利率风险。
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买债现象突出,农商银行的投资收益表现尤为亮眼。然而,监管部门已多次提醒中小银行买长债的风险。尽管如此,从目前的预期来看,农商行买债的意愿仍较强。此外,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置换债密集发行对地方性城农商行影响较大,本轮化债将大大降低银行贷款和投资风险,提升地区性银行贷款质量。
本轮债务置换体现了中央防范化解风险、规范债务管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置换债的发行将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当期债务偿付压力,腾挪出更多资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