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政策解读
AI导读:
中办国办发布行动方案,提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文章解读了政策内容,分析了物流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并探讨了创新融资支持与服务政策、丰富金融产品、建立担保增信等融资配套支持、拓展多元融资渠道等解决方案。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加大对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并鼓励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
物流行业与民生、消费等领域紧密相连,其稳定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强物流行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对于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国民经济顺畅运行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信贷资源向物流行业倾斜,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去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中,提出在疫情及经济恢复期间,适当提高货车贷款等交通物流行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这些政策举措有效减轻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物流仓储企业的发展信心。
然而,物流行业在降本增效方面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挑战。一方面,物流企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导致许多物流公司在前期无法实现“增收增利”。另一方面,融资渠道狭窄,物流企业因缺乏不动产,资产构成主要以专用设备为主,估值较低,难以获得高额的传统抵押贷款。因此,需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创新融资支持与服务政策,以推动物流企业降本增效。
为满足物流行业的融资需求,应丰富符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由于物流企业缺少符合传统贷款抵押条件的“硬通货”,金融机构可根据交通物流领域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挖掘数据资源,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信用贷款和专项贷款的投放额度,以更好地缓解物流企业的融资压力。
此外,建立担保增信等融资配套支持也至关重要。目前,多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正在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为资产实力不足的物流企业提供增信,以获得银行信贷。例如,通过补贴担保费、对不良贷款进行代偿补偿等措施,降低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消除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同时,多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等联合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打破金融支持物流企业的信息壁垒,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支持和服务。
为了吸引长期资本,物流企业还应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除了银行融资外,还可以选择出海、上市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增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以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例,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股票、债券等资本工具,寻求耐心资本的长期支持。当然,在融资过程中,物流企业还需考虑成本和风险等因素,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外部资金的注入确实有助于物流行业缓解资金约束,但也可能增加企业的负债成本。因此,物流企业要想在行业中立足并创造长期价值,还需加强企业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在提升信用等级、规范财务管理、优化客户结构等方面下功夫,以增强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久而久之,这些沉淀的内生驱动力必将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