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快牛行情持续,跨年行情备受期待
AI导读:
12月初,债市迎来一波显著上涨行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下跌4个基点,已接近1.98%。业界热议债市突破历史新低,基本面表现、机构配债节奏等因素备受关注。多位业内人士判断,12月后债市进一步走强的概率较高,跨年行情备受期待。
新华财经上海12月2日电(记者杨溢仁)12月初,债市迎来了一波显著的上涨行情。在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下跌4个基点(BP),现已接近1.98%的水平。
债市突破历史新低
近期,银行间市场10年期国债利率跌破近20年来的最低点,长端和超长端债券表现尤为强劲,收益率曲线再度呈现平坦化下移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普遍走低。例如,SKY_3M下行3BP至1.34%,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下行4BP至1.32%,SKY_10Y下行4BP至1.98%。
在经济数据略有改善,股市表现不俗的背景下,国债市场的持续走强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对此,一位机构交易员表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对债市产生了显著影响。自今年4月禁止手工补息政策实施以来,银行存款规模下降,而银行理财和基金规模有所增加,资金更倾向于流向回报率更高的投资产品。二季度期间,银行理财、公募债基、货币基金规模分别大幅增长1.71万亿元、1.21万亿元、0.70万亿元,存款替代逻辑迅速显现。同时,存款成本规范化带来的广义利率中枢下行,以及债市的增量配置力量,共同推动了债市收益率的持续回落,进而提升了资管类产品的吸引力,形成了存款替代型投资的良性循环。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上半年末,上市银行的同业付息率均值为2.40%,远高于计息负债成本均值(2.06%)。这一过程会进一步加剧银行的息差压力,进而推动普通存款继续降息,为债市提供利好。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利率的下行,债券的资本利得增厚性价比进一步凸显,已成为市场机构的主流判断。
跨年行情备受期待
回顾债市历史,自2019年以来,大多数年份的12月至来年1月期间,债市利率往往呈现下行趋势。无论品种和久期长短,博弈利率下行的胜率普遍较高。以1年、3年、5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这四年内月内降幅的均值分别为19BP、14BP、11BP、8BP。那么,今年的跨年行情又将如何演绎?
首先,基本面表现是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年底是观察宏观政策变化的重要时期。12月将陆续召开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年内经济运行和来年宏观政策取向进行说明。国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指出,近年来年末往往呈现出“强政策预期、弱现实运行”的状态,即在会议召开、政策态度确定后,政策预期会有所降温,从而推动债市利率下行。
申万宏源证券的研究观点亦指出,过去三年我国经济活动在岁末年初往往放缓,基本面信号出现超预期改善的概率不高。
其次,在跨年时段中,机构的配债节奏也呈现出一定规律。自2019年以来,从12月中旬开始,机构会逐步进场配置债券,对债券的需求显著上升,该过程一般会持续至来年的1月中旬。其中,保险和基金是配债的主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基金的买债情绪已迅速升温,并开始抢跑年前配置行情。浙商证券研究所固收分析师沈聂萍表示,在经过8月和10月非法人产品减配债券后,该类机构的债券仓位整体较低,因此11月中下旬开启的利率牛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目前,多数持乐观态度的机构认为,即便债市因偏空因素扰动出现调整,幅度也不会太大。一方面,“利率债对财政政策已经基本免疫”成为业界共识;另一方面,一旦宽松的货币政策兑现,将首先利好利率债表现。
抢跑情绪高涨
鉴于当前政策已基本落地,后续政策空间尚待部署,且债市大概率已进入岁末年初的抢跑阶段,多位业内人士判断,12月后债市进一步走强的概率较高。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随着地方债供给压力的逐渐释放,利率创出新低后,债市利好因素开始积累,或将助推年内债市再度走强。尤其是从债市的供需关系来看,今年以来农商行买债力度增强,保险机构持续处于“久期欠配”状态。临近年末,各机构的配置需求显而易见,预计保险和农商行仍将作为地方债的主要承接力量,发挥稳定器作用。此外,随着地方债发行进入尾声,大行资金缺口改善,广谱利率下行助推非银融资成本回落,也将利好债市表现。
综上所述,在债市布局方面,交易员建议各机构可及时把握同业存单、中长久期利率债、二永债的配置机会。谭逸鸣则建议,前期已参与本轮抢配行情的机构可继续参与,但追涨机构需保持审慎。对于配置型机构而言,地方债的放量发行有助于释放欠配压力,提前布局明年票息资产正当时,回调仍是较好的配置机会。而对于交易型机构来说,目前长端、超长端利率再度走低至新低位置,鉴于市场中仍存在偏空因素,因此在上涨行情中仍需保持审慎态度,可逢回调考虑交易与配置。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