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华社连续发布两篇重要文章,深入剖析未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走向,释放双重利好信号,助力经济稳定增长。

  新华社再传利好!12月7日晚间,该机构发表题为《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五》的文章,深入剖析未来货币政策走向。

  文章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已明确表态,未来货币政策将围绕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在执行机制上,将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此外,为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央行将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提升金融机构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并增强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的一致性。

  专家预测,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调整创造更为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12月6日晚间,新华社还发布了关于财政政策的文章《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四》。文章指出,2025年“十四五”规划将迎来收官之年,面对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在推进化债工作的同时,财政政策仍有较大发力空间。

  通过对比G20和G7国家政府负债率,以及我国赤字率的安排,文章指出,我国政府杠杆率明显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一系列更加积极的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推进中。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被寄予厚望,赤字率是核心关键。他建议赤字率设置在3.5%以上乃至4.0%,以发挥稳定预期、提振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罗志恒还指出,2025年经济增速目标可设为“双5”,即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达到5%。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通过改革释放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也预计,2025年政策总基调将更扩张、更积极、更给力,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立场,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预计降准降息可能均在2~3次,结构性工具仍是发力重点。财政政策方面,预计一般赤字率在3.5%~4%之间或以上,扩大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规模,保障“两重”项目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内容有删改,但保证与原文意思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