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华社发布文章深入探讨了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中国在推进地方债务化解工作的同时,财政政策的未来发力空间及潜力,指出我国政府杠杆率较低,仍有较大举债和赤字提升空间。

  新华社于12月6日晚间发布了题为《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深度解析——当前中国经济问答系列之四》的文章。该文章深入探讨了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我国在推进地方债务化解工作的同时,财政政策的未来发力空间及潜力。

  文章指出,从全球视角审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末,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的平均政府负债率为118.2%,而七国集团(G7)的平均政府负债率更是高达123.4%。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的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30万亿元的国债、40.7万亿元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以及14.3万亿元的隐性债务,整体政府负债率为67.5%,明显低于G20和G7的平均水平。

  此外,我国在赤字率的控制上也表现出谨慎态度,历年赤字率多低于3%,远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显示了我国财政政策的稳健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仅规模可控,而且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这些债务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产生了持续性的收益,成为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杠杆率相较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央财政仍拥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调整空间。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与推进中,以期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图片及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