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血脉的“调节器”,今年以来通过平稳增长金融总量、盘活存量资金、畅通直接融资渠道等方式,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那么货币政策则是确保这一血脉稳定流畅运行的“调节器”,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深远的影响。

今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加大了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实施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并频繁推出“组合拳”,为经济的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站在当前的时点,回顾与展望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明年的货币政策方向将如何,显得尤为重要。

(一)

今年以来,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人民币贷款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放缓至个位数增长;广义货币(M2)增速也略有回落,一度降至6.2%的历史低点。这引发了人们关于金融支持经济力度是否减弱的担忧。

然而,在专家看来,当前仅凭金融总量增速已无法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经济的力度。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既要关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有效提升。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发力点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通过数次货币政策调整,实现了金融总量的平稳增长。今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这些政策工具的推动下,M2余额已突破300万亿元。

货币供应的稳定增加,意味着企业和个人能更容易地获得资金,从而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也突破了400万亿元,这些庞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底气。

其次,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盘活存量资金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其中不少是盘活的存量资金。

这些被盘活的存量贷款,通过结构调整,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要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最后,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经济转型发展。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发展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和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以债券市场为例,今年以来,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达到12.4万亿元。

当前,房地产等领域的信贷需求明显放缓,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更加适配的直接融资需要加快发展。货币信贷总量增速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客观反映。

(二)

评估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结构指的是资金的流向。今年以来,十几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里?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数据给出了答案。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七成。这意味着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资金。

例如,青岛一家创新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对接机制,顺利获得了6500万元贷款授信,并上线了新的生产线。自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以来,相关贷款签约和投放规模不断扩大,已有众多企业和项目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

这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努力实现“精准滴灌”的缩影。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已日益丰富,拥有近20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支农支小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这些工具的效果显著,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等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车间、田间、商圈,金融活水正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实体经济发力,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今年以来,无论是企业融资还是居民买房、消费,贷款资金成本都更低了。

例如,一家东部沿海的家具制造企业从银行申请了一笔400万元的贷款,由于贷款利率下降,每年可以节省利息支出2万多元。在广州工作的黄女士,也因为房贷利率逐步下降,决定买下工作后的首套房产。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市场化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

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分别累计下降35个和60个基点,带动了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我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从2019年的“5”时代降至2024年的“3”时代。

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意味着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以房贷为例,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惠及5000万户家庭。

年内三次LPR下降有利于激发信贷需求,促进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有助于减轻企业和居民利息负担,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居民购买力,提振经济增长动能。

(四)

当前,正是谋划明年政策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这背后的逻辑是,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也在上升,需要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确保实体经济血脉畅通。

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强调了坚定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并提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等作为金融稳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包括降准、降息等总量型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多项新工具。

这些政策不仅直面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挑战,还体现了稳经济、稳预期、惠民生的坚定决心。市场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

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不断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调整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