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市场热度攀升,金融机构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助力技术革新与场景应用。政策和技术双重支持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报记者王柯瑾北京报道

近期,人形机器人概念在市场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吸引了大量资金的关注。这一趋势不仅预示着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也揭示了金融机构在人形机器人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大胆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或将超越人类,总数或达100亿,且价格可能低于汽车。这一预测无疑为人形机器人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不仅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支持者角色,还率先尝试应用人形机器人来创新金融服务。在金融助力方面,人形机器人目前正处于技术革命的引入期,其特点是多次试错和不断探索。尽管如此,企业仍需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和耐心,金融机构也应持续创新金融业务,共同拉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序幕。

在应用层面,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已在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正式启用。该基地采用开放式的创新训练模式,旨在加快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推动关键技术和重点场景的应用。近日,又有银行披露了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新技术应用进展。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科幻电影中常作为未来世界的重要角色出现,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的服务场景中。以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的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为例,这些机器人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结合视觉、听觉、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基本的业务指南和操作指引,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个性化指引以及反欺诈宣传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快速处理重复性任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能基于机器学习不断完善专业知识,辅助业务人员完成复杂的信息查询工作。此外,海外也有部分银行开始探索人形机器人在特色金融服务场景的应用,如为老年客群提供综合服务等。

金融机构对人形机器人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应用上,还从不同侧面推动其发展。例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曾举办相关活动,邀请人形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高校、证券公司、机器人产业园区、基金公司等机构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产业趋势、孵化政策以及投资环境。

然而,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应用场景有限等挑战。刘晨指出,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普遍存在服务内容范式化、互动体验不流畅等问题,制约了用户体验。因此,金融机构在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优化用户交互体验,满足行业对技术创新与迭代升级的需求。

2024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突破之年。今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同时,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及上海市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均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支持下,人形机器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的步伐将加快。据中信建投研报分析,人形机器人由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组成,海外厂商起步较早,但国内企业性能正逐步赶上。此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今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融资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年内融资事件已超60起。

面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也应不断调整优化金融支持方案。刘晨建议,商业银行应结合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轻资产特质,加大基于知识产权、商标、数据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产品创新力度,并加强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支持,探索更多元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充分结合产业和居民需求助力产业落地,如支持制造业企业采购人形机器人、提前布局配套消费贷和卡分期等金融产品等。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