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社部发布近百个新职业,涵盖数字、绿色、民生等关键词,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选择。本文围绕就业扩容提质、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绿色就业新机会及康养就业新领域等方面展开探讨。

  人社部近期发布了近百个新职业,涵盖“数字”“绿色”“民生”等关键词。在新产业、新动能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新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我国正积极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

  统筹推进就业扩容提质

  就业扩容提质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亟需通过就业新动能的培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产业数字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日益加深。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需统筹考虑就业扩容与提质,通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挖掘新职业序列,提升就业质量,带动就业机会增长。

  扩容方面,重点在于扩大就业容量,稳定传统行业就业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创造新职业、新岗位。提质方面,则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等,创造高附加值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权益,提升就业质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增强产业发展与就业协同,积极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岗有效匹配,同时加强就业监测分析,做好动能转换风险防范。

  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

  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的关键力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增至53.9万亿元,占GDP比重42.8%。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职业、新岗位。

  当前,我国正通过岗位挖潜和职业转换,实现就业市场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新岗位,劳动者通过职业转换提升技能,适应数字经济需求。新职业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无人机操控员等不断涌现,平台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数字经济领域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数字鸿沟带来就业排斥。因此,需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就业信息资源库,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加强数字鸿沟治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缺乏数字技能的劳动者提供指导和培训。

  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

  绿色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新机遇。以可再生能源领域为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吸纳大量就业。未来,随着经济“含绿量”提升,绿色职业和岗位需求将持续增长。

  绿色职业门类推陈出新,除传统绿色职业外,还涌现出电池及电池系统维修保养师等新职业。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制度体系,增强资金支持,提高就业人员绿色技能和素质,拓宽绿色就业空间。

  绿色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均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下一步,需持续培育绿色就业新增长点,聚焦环保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坚,带动绿色就业。同时,提高劳动者绿色素质与技能,加快健全绿色职业标准与评价规范。

  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

  人口老龄化催生康养领域新就业增长点。大健康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康养服务人才紧缺。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新工种中,新增了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均属康养行业。

  各地积极引导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模式。社会企业成为服务残障人群和促进康养就业的创新组织模式。教育部等部门鼓励高校设置康养相关专业,培育专业岗位人才。同时,研究制定康养岗位标准规范,提升养老服务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康养就业领域仍存在突出问题,如信息平台缺乏、专业人才短缺等。亟需加强康养就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部门资源,优化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