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65个城市成功落实270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标志着我国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多地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优化用地政策,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

  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65个城市已成功落实270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标志着我国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取得了新进展。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城市住房矛盾,还推动了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多位专家指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是房地产转型的关键一环,而规划与用地则是其高效有序推进的基础。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已成为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的重要途径。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占比长期偏低,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部分工薪收入群体难以负担商品住房。因此,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对于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购房焦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自然资源部在今年4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供地计划中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并统筹盘活各类存量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全国65个城市已落实的270宗用地中,35个试点城市和30个扩围城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政府不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以需定供、以需定建成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各地在进行前期摸排时,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商业配套等因素,结合产业布局和居住需求科学选址。例如,福州市在选址时便优先考虑了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有效利用。

  此外,保障性住房用地政策也在逐步优化。从过去的以划拨新建为主,到现在的划拨新建与闲置房地改建相结合,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探索盘活存量资源筹建保障房的新模式。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还可以提高利用效率,加快房地产去化。

  为了更好推进存量土地盘活,财政金融政策也在接连发力。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好专项债券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支持地方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同时,自然资源部也印发了相关通知,明确了土储专项债的落地细则。

  综上所述,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未来,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力度,优化用地政策,盘活存量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