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开放、创新、包容
AI导读: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密码蕴含在开放、创新、包容的六字品格中,通过科技创新和包容性经济制度,上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竞争注入了新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密码,蕴含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六字品格中:开放、创新、包容
宰飞 本报记者 吴丹璐
在上海张江,中芯国际虽低调,但关于它的传说从未间断。去年8月,华为Mate 60 Pro手机的发布,让全球瞩目,业界纷纷猜测其内部7纳米芯片是否出自中芯国际之手。今年5月,中芯国际被研究机构评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近期,更有国外媒体爆料,中芯国际新厂正加速国产化进程。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中芯国际始终保持沉默,鲜少在媒体上露面。在上海张江,一片名为“团结”的绿地对面,这家企业正默默耕耘,持续创新。
有评论指出,大国竞争已从钢铁和石油转向硅。硅,作为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其技术或将成为世界上最关键的技术,代表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路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从中芯国际看上海,可窥见这座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坚定瞄准战略性行业,进行底层科技创新,且这种创新是开放包容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上海的选择标准是战略性意义,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上海提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亦是如此。
上海的着力点是三大先导产业,其中集成电路位居首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成电路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之一,全球竞争激烈。美国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投入巨资用于半导体研发;日本企图重现昔日辉煌,成立Rapidus;欧洲则引入英特尔晶圆厂,推出补贴政策。
在中国,芯片问题原本仅受技术界关注,但自美国对中兴、华为的封锁后,已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上海产业界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布局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各环节。中芯国际等上海芯片企业,无疑为中国贡献了关键的新质生产力。
不仅限于芯片行业,上海围绕国家战略,各类承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蓬勃发展。在航空领域,C919已安全商业飞行一年多;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书生”等自研大模型和GPU设计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搭载半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上市,纯电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千帆星座”首批卫星升空,中国版“星链”开始布局。
上海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表示,新质生产力需落实到产业发展上,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产业则需落实到企业上,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
尽管一些国家试图阻止优势生产力外溢,但长期来看,这反而加速了中国对新质生产力的突破。一位高科技从业者表示,国内原本空白的领域已有人涉足,国产替代品越做越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ChatGPT的出现给上海带来了巨大震撼,人工智能行业意识到,追赶ChatGPT虽难,但值得追求。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涌现出MOSS、书生、日日新等,人工智能正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上海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上有所成就,不仅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有集成电路、材料科学等。这些底层创新运用到产业上,使产业部门发生效率和质量变革,形成新质生产力。
上海科研人员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印证了新质生产力的革新。去年,上海科研人员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论文131篇,占全国四分之一。
10年前,上海在“四个中心”发展战略基础上,增加了“科技创新”这一中心。10年后,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原有“四个中心”的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催生创新,制度需包容。在上海黄浦区思南公馆,常有市民游客品咖啡、赏建筑、享阅读。今年4月底的一个下午,公馆内的一间会议室却充满了紧张气氛,多家媒体的“营商环境观察员”毫不留情地向政府部门提意见。
有人反映政策服务包看不懂、用不上;有人询问为何普通小企业享受不到大型跨国企业的“保姆式”服务;还有人提及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仍未解决。
在上海,这样的“吐槽大会”不仅存在于政府与媒体间,更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间常态化召开。会议不仅为了发泄情绪,更为了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
包容性经济制度允许大多数人参与经济活动,发挥个人才能和技术,鼓励产权保护、维护契约、创造公平环境,使创新成为可能。这正是上海所实践的:让媒体品评营商环境、让企业参与政策制定、让科学家突破研究边界,共同完善包容性经济制度,催生创新。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表示,职能部门应提供积极包容、主动开放的环境系统,保持活而不乱、守正创新的动态平衡。现在最关键的,要像重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样,重视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密码,蕴含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六字品格中:开放、创新、包容。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