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深化“大逻辑”与“小逻辑”
AI导读: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是影响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课题。本文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深层逻辑和实践进路,包括回归“为了教师的教育评价”本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改革、以教育家精神熔铸改革以及以新质生产力牵引改革等方面。
■吴毅
在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的理念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成为了影响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课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然而,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仍面临不均衡、不系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形成明确的改革路径。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面临着“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改革逻辑上,既要遵循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形成历史“大逻辑”,也要紧密结合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实际情况,精准把握高校教师队伍特点,推演改革“小逻辑”。
从历史“大逻辑”来看,任何改革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需要循序渐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恢复阶段,主要采取“以量补质”的策略,恢复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探索通过教师工作计量方式补齐评价短板。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评价改革逐渐转向“以量为主”,学校主要采取科研计量评价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然而,这种以量为重的评价方式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如“五唯”现象的出现。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也需随之转向“以质为核”。这要求我们从国家战略逻辑上正确把握价值导向和改革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第一标准和主要内容的关系,正确把握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同时,要明确价值理念引领催生相应价值导向及其实践活动,继而产生系统性影响。
改革“小逻辑”则强调回归“为了教师的教育评价”本源,解决“指挥棒”和“捆仙绳”的效用两难考验,以及发展的指标性与促进教师发展的学术自由性两难困境。为此,需要从政策和实际出发,推进分类评价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实现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进路方面,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师评价改革,发挥高校党建的精准方向指引和有力组织保障作用。同时,以教育家精神熔铸教师评价改革,让教师成为改革的主体和动力源泉。此外,还应以新质生产力牵引教师评价改革,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提升评价的公正性和价值性。
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整理高校教师的育人全周期数据,对其时间付出、勤勉程度等进行科学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估量教师代表作的学术影响力,避免仅以“数量加总”来衡量科研水平。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望解决传统评价中的难题,推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良治、善治。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