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双向开放体系加速成型
AI导读:
我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正稳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外资金融机构加速开拓中国市场,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加速形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优质资本“引进来”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正稳步有序地推进,一个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正加速成型。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稳步推进彰显了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决心与成效。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前行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这些措施包括优化“债券通”“互换通”的直接入市运行机制,吸引了境外投资者持有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债券。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加快,2024年1月至8月,货物贸易人民币收付占比达跨境收付总额的26.5%。此外,还推出了“三联通、三便利”金融举措,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这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
随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的大幅放宽,以及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外资金融机构正积极进军中国市场。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机构、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27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860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达到3.87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68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67万亿元人民币。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资金融机构正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双向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金融机构双向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金融业的双向开放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吸引了优质资本“引进来”,共同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共享发展机遇。当前,一系列开放政策正转化为更强的市场吸引力。
在浙江海宁的一家光伏企业,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正昼夜不停地赶制来自全球的订单。这些光伏组件经过打包、装箱,被运往港口,通过远洋货轮发往世界各地。对于光伏制造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说,实现从全球销售到全球制造、全球投资的转变,金融的支持至关重要。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跨境金融部总经理沈燕冰介绍:通过政策、银行产品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他们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跨境金融服务。
在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中,不仅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也积极“引进来”。今年5月,比利时富杰集团以10.75亿元人民币增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太平养老保险有限公司,并持有太平养老10%的股权,显示出外资保险机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持续加码。
近年来,外资布局中国保险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国巴黎保险集团、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意大利忠利保险等纷纷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
上海市保险学会副会长许闲认为:中国未来的保险市场需求巨大,外资将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