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升级,涉及140家中国企业。虽短期受影响,但或激发中国半导体产业自立自强。国产化进程加速,但高端领域仍需时日。业内人士呼吁团结应对挑战。

近日,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再度升级,涉及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实体,范围覆盖制造设备、制造软件及高性能存储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遏制中国半导体先进制程的发展,短期内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了显著影响。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或许将激发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自立自强的步伐。

四大行业协会联合发声,指出美国芯片已不再是安全可靠的选择,呼吁互联网企业、汽车、通信等行业在采购时审慎考虑,加强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性。面对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的加强,中国半导体产业正积极探索国产替代之路,以实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

自脱钩断链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据TechInsight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市场的自给率已从2018年的15.9%提升至2023年的23.3%,并预计将在2027年达到26.6%。然而,尽管部分环节的国产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在光刻胶、光刻机等高端细分领域,国产化率仍不足10%,甚至更低。

在国产化进程中,国内半导体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国内产品在性能、生态等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差距,难以获得国内大客户的青睐。另一方面,国外EDA巨头凭借工具链优势、IP护城河等策略,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此外,在IC设计环节,国产中低端产品较多,但高端产品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大客户的需求。

随着美国对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管制的不断加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有助于半导体产业降低对美国供应链的依赖,加速多个细分领域的国产化进程。近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四大协会联合发布声明,指出美国对华管制措施的随意性影响了美国芯片产品的稳定供应,建议国内企业谨慎采购美国芯片。

面对新一轮制裁,多家半导体设备、材料及EDA公司已开始积极寻找国内供应商,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以摆脱对美国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同时,探索不一样的半导体技术路线也成为可选方案之一。例如,加大研发量子芯片和光子芯片等新型半导体技术,以绕过需要光刻机的技术栈。

在国产化道路上,团结是至关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非常长且复杂,涉及软件、设备、材料、前端设计、后端封测等多个环节。要做好这个产业,全行业的人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和机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