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合计发行“二永债”超1.55万亿元,永续债发行量井喷,较去年同期大增154.53%。中小银行积极探索多元“补血”渠道,以弥补资本金缺口。

据数据统计,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二永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规模已超过1.55万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去年全年1.12万亿元的发行规模,显示出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的强劲需求。

其中,永续债的发行规模更是达到了6801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54.53%,呈现出“井喷”态势。业内人士指出,永续债因其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备受银行青睐。通过发行永续债,银行不仅可以获得相对便宜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还能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资本质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相较于其他资本补充方式,永续债具有诸多优势。同时,监管部门也鼓励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创新型资本工具来补充资本,这一政策导向进一步推动了永续债的发行。

此外,今年银行永续债发行较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首批永续债赎回。为保持资本充足率处于平稳区间,各家银行对永续债续发需求增加。在整体发债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国有大行与股份行成为“二永债”发行的主力军,合计规模占比超八成。

然而,对于部分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而言,“二永债”发行门槛相对较高,难以满足发债要求。因此,这些银行积极探索增资扩股、定向募股等多元“补血”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70家中小银行获准通过增资扩股和定向募股的方式进行资本补充。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二永债”发行提速与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受限有一定关系。在净息差收窄压力下,商业银行盈利承压,导致通过利润转增方式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能力受限。因此,银行需要通过发行“二永债”等方式实现外源性资本补充,以弥补资本金缺口。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