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加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AI导读:
全国65个城市已落实270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是缓解大城市住房矛盾的重要举措。多地按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键,通过强化土地要素支撑、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积极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5个城市已成功落实270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标志着我国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一举措不仅为更多家庭提供了安居之所,也彰显了政府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视。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力度,是缓解大城市住房紧张矛盾、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其中,规划与用地被视为高效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并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工薪阶层的刚性住房需求。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我国住房供给结构中,保障性住房长期占比偏低,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部分工薪阶层难以承担商品住房价格,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显得尤为迫切。
为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自然资源部今年4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在供地计划中优先安排,确保土地供应。此外,还鼓励多措并举,统筹盘活各类存量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从各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用地落实情况看,35个试点城市首批建设任务涉及土地面积约7258亩,已确定建设单位的土地面积占比高达87%;第二批约3169亩土地中,已确定建设单位的土地面积占78%。合计可建设住房14.93万套。同时,30个扩围城市的建设任务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严跃进认为,这些数据表明各地在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中,多地按下加速键。安徽合肥高新区讯飞小镇保障性住房项目、吉林长春林语雅居等项目纷纷启动,福建福州滨海新城双龙新居的申购家庭数量也持续增长。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以需定供、以需定建是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各地在进行前期摸排时,应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商业配套等因素,结合产业布局和居住需求进行科学选址。
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对用地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福州、合肥等地积极响应,将保障性住房选址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齐全的区域,以确保房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主要通过划拨新建和闲置房地改建两大渠道。专家表示,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用地政策正逐步从以划拨新建为主转向两种渠道相结合,特别是盘活闲置房地筹集保障性住房正成为新的趋势。
为推进存量土地盘活,财政金融政策接连发力。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好专项债券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支持地方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同时,自然资源部也印发了相关通知,重启土储专项债,为盘活存量土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研究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品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