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横店影视制作公司纷纷涉足微短剧领域,但面临投融资困局、传统演员挑战等问题。同时,横屏与竖屏之变也带来投资制作上的变化,影视公司面临艰难选择。此外,横店还需解决综合创新能力、企业发展信息不足等问题。

本报记者颜世龙横店报道

随着微短剧的兴起,横店影视制作公司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凭借快速制作和低成本投入迅速占领市场。微短剧以其独特的观看模式和快节奏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成为横店影视产业的新宠。

然而,微短剧的成功背后,也对传统演员和影视制作公司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微短剧的制作周期短、回报快,让一些演员和制作公司看到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传统长剧的制作周期长、回报不确定,使得一些演员和制作公司面临困境。

市场人士分析,当前横店影视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投融资困局尤为突出。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使得影视产业难以做大。此外,影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也使得横店长期发展面临隐忧。

横屏与竖屏之变

随着微短剧的流行,横店甚至被业界戏称为“竖店”。从业20多年的演员冯茗惊成为横店第一批尝试微短剧的演员之一。他表示,虽然微短剧片酬较低,但拍摄周期短、播出快,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然而,并非所有演员都愿意出演微短剧。一些演员认为,一旦出演了微短剧,可能很难再拍电视剧、电影,或者即便能拍,片酬也很难涨。此外,微短剧的表演方式也与传统长剧有所不同,需要演员在短时间内激发出情绪,这也让一些演员感到不适应。

影视制作公司老板三少也表达了对微短剧的看法。他认为,微短剧属于工艺品,而电视剧则属于艺术品。虽然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回报快,但他还是想拍属于自己的横屏大剧。

三少还表示,微短剧的观看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宽屏到横屏,再到现在的竖屏。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投资制作上的变化,电视剧的投资在几千万到上亿元,而微短剧投资仅在三四十万元左右。

影视公司艰难选择

对于横店的影视制作公司而言,横屏与竖屏哪个更赚钱似乎是一门玄学。一方面,横屏的电视剧赚钱少了,还存在拍完能否播出、收视率高低等问题;另一方面,短剧或微短剧只有赚或亏两种结果,风险较大。

目前,一部投资三四十万元的普通微短剧,拍摄周期在7天左右,平均一天成本在5万元左右。演员成本占整个预算的20%-25%,如果使用爆款的男女主,主角片酬就要每人每天1万-2万元。其他费用包括导演、制片、灯光、摄影等团队,以及片场租金和群众演员费用等。

尽管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回报快,但盈利并不容易。三少表示,他们的公司虽然拍摄了大量的微短剧,但真正盈利的并不多。现在都在讲“降本增效”,这也是行业当下的不得已。

投融资与盈利困局

横店当前拥有浙江省唯一的影视产权交易中心(横交所),但业务并不多。影视作品多属于非标产品,合理评估很难实现,导致资方不愿买单、银行不敢贷款。

投融资难已经成为影视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横店影视文化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因缺少抵押物在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非常大。中小企业受影视行业“提质减量、降本增效”等因素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受限。

此外,国内外院线影视公司的营收结构以及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不同。国外电影公司的卖票收入只占总营收的20%-30%,而国内影视公司的营收80%依赖电影票。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版权意识淡薄、盗版太多;另一方面是没有为版权或IP付费的消费习惯。

某知名影视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长视频、大剧的制作周期和回本周期长,不确定性太多。这几年受整体环境影响,平台实际一直在为行业输血。如果平台长期不盈利,最终就会走向没落,也就没有能力和空间再去投资影视作品。

影视造富神话内外

横店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一个缩影。从1996年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力邀谢晋导演来横店拍摄《鸦片战争》开始,横店已经构建了从立项审片、拍摄制作、产权交易、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的全体系支撑,拥有全产业链配套。

然而,横店也有自身的发展难题。当前横店面临综合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发展信息不足的问题。虽然横店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但前期剧本创作和后期制作、衍生品等前后两端相对薄弱。此外,在要素保障能力方面还不够高,土地用地指标紧缺,影视用地没有单独类别,土地挂牌价格与工业用地相差甚远,大幅增加影视企业用地成本。

在人才和载体方面,受限于区位交通、城市能级等制约,影视创意创作、后期技术等方面高层次人才未能形成集聚效应。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横店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