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信证券报告指出,绿氨产业崛起为火电减排与航运脱碳提供新路径,绿氨生产过程碳排放强度几乎为零,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成本将大幅下降,航运业对绿氨需求巨大。

国信证券近期发布了针对电力设备行业的绿氨产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合成氨产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火电减排的未来前景也显得尤为可期。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大宗化学品,年消费量高达1.8亿吨,但其现有的生产技术几乎完全依赖于煤炭和天然气,导致能耗高且碳排放强度大。因此,采用低能耗和低碳排的技术路线来合成氨,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在此背景下,绿氨产业应运而生。

绿氨,这一基于清洁电力通过电解水制氢及驱动空气分离装置制氮气,再利用氢气和氮气反应得到的氨,其生产过程几乎实现了零碳排放。近期,绿电价格的下降更是带动了绿氨成本的显著下滑,叠加碳交易成本后,绿氨的经济性逐渐显现。尽管目前电解水合成绿氨的成本仍高于煤合成氨,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绿氨的成本价格有望实现大幅下降。同时,碳市场和碳关税的实施也将导致灰氨成本上升,进一步凸显绿氨的经济优势。绿氨还为煤电降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国家政策的推动使得煤电机组绿氨掺烧成为可能,预计我国80%的燃煤电厂将采用掺烧10%绿氨的方案,这将激发2.39亿吨的绿氨需求,超过当前全球合成氨的消费总量。

此外,航运业的脱碳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氨燃料在这一领域将大有可为。国际海事组织已明确提出,到2040年,国际航运业的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需较2008年至少减少70%,力争达到80%。液氨因其储运条件温和、燃烧产物仅为氮气和水、不产生硫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以及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等优势,在航运业燃料市场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航运业对绿氨的需求将达到1.8亿吨,占航运市场的43%。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