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债市再现机构抢配长期国债等券种的现象,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分析指出,抢配背后存在多重原因,但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收益率持续走低,且监管部门已多次提示风险。金融机构应合理把握配置时机和节奏,避免风险。

近日,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债市再现机构蜂拥抢配长期国债等券种的盛况,尤其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的关口,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作为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关键部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有着深远影响。

分析指出,金融机构抢配债券的背后,存在多重主客观原因。今年以来,市场上安全高收益资产稀缺,年底险资、银行理财等机构为冲刺“开门红”,纷纷提前布局,配置力量显著增强。同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调、对公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等因素,也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配置热情。

然而,从当前经济基本面、监管导向及配置长期国债的性价比等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持续抢配债券的行为潜藏风险。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长期国债等券种收益率持续走低,而我国GDP同比增长4.8%,经济市场广阔、韧性强、潜力大,宏观经济已出现诸多积极变化。此外,监管部门已多次提示风险,并表态将平衡债市供求,避免系统性风险。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扎堆抢配债券可能会面临“负反馈”。一方面,如果监管部门出于防风险目的增加债市供给或采取其他监管措施,将对债市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扎堆抢配债券并不利于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对于配置型机构而言,买入长期国债等券种后普遍会持有到期,但当前收益率较低,可能引发利差损等风险。对于交易型机构而言,赚取买卖价差的空间有限,且面临市场反转的风险。

因此,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在配置债券时,应综合研判宏观经济走势、监管导向及投资性价比等因素,合理把握配置的时机和节奏,避免羊群效应引发风险。同时,金融机构也应持续提升优质资产的挖掘能力,不断优化资产配置格局,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