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峰会上表示,财政是中国经济矛盾的总根源,对经济增长、波动和风险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多项财政政策建议,包括突破赤字率、改革专项债制度等,以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1月28日,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2024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金融峰会”上发表了关于中国财政与经济的深度见解。他指出,财政是中国经济矛盾的总根源,对于经济增长、波动和风险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罗志恒认为,财政通过减税降费和扩大支出,推动经济增长,并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而提振经济增长。同时,财政在逆周期调节和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房地产和金融风险方面。他强调,理解中国经济,必须看到金融、土地、社保和国资与财政的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直接影响经济,财政是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核心枢纽。

罗志恒还提到,财政服务改革、发展、稳定,需要深化改革并推动其他领域改革。伴随总规模达12万亿元的化债方案进入落地阶段,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和政策重点备受关注。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两个不同点:一是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减少,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积极性提高;二是特朗普当选可能带来新的外部冲击。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但未来对经济的影响总体会更加温和。在此背景下,既要通过加大政策力度对冲外部冲击引发的外需下行,又要通过大力度的改革释放内需。财政政策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既要扩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又要继续保交楼,同时改革也涉及财政体制改革,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罗志恒强调,短期流动性风险缓解并不意味着债务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中国经济在2025年将面临应对房地产风险和特朗普冲击的双重挑战,同时需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从多方面优化财政政策理念并采取具体举措,包括突破3%赤字率、改变财政政策之锚、改革专项债制度、强化民生支出、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等。

从更长期的维度看,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同时面临周期性、结构性、外部性三重问题的叠加状态。罗志恒认为,人决定着经济活动的供给、需求、社会意识和活力,是各类周期背后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从高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上是人口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供需失衡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关键是财税体制。此外,当前还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尤其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会对中国产生一系列冲击。

化债之后,罗志恒建议全面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要认识到经济短期筑底回稳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2025年,中国经济的运行主线将变成“2+1”,即房地产问题、外部特朗普冲击、地方债务长效机制构建。他强调,不能看到短期的数据好转就暂停乃至采取紧缩政策,要进一步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面对新的外部冲击,需要财政、货币、房地产等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罗志恒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的财政政策应该以支出政策为主。虽然化债缓解了流动性风险,但化债远未结束,要构建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防范隐性债务卷土重来。

对于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罗志恒建议把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到中央政府,减少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他强调,以后还会不会有债务问题,要从债务产生的原因角度考虑,与财税体制、宏观环境有关。

进入2025年,面对“2+1”新的经济运行主线,罗志恒认为要从五个方面优化财政政策理念和具体举措:赤字率突破3%至3.5%以上,乃至接近4.0%,扩大总需求,提振信心;财政政策从盯住赤字率到盯住支出,从“以收定支”到“以支出定赤字和债务”;改革专项债制度,放宽专项债的使用范围;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政策的重点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探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