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理财子公司内测自建债券估值模型,旨在平滑收益降低净值波动,但业内评价褒贬不一,自建估值模型的实际效果和风险存在争议,未来监管态度待明确。

近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内测自建债券估值模型,这一创新尝试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业内对于此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普遍认为这是理财公司在寻求平滑收益、降低净值波动的一种尝试。

合晟资产总经理冯建桥指出,如果新建估值体系以降低净值波动为目的,应选取中债或中证估值作为影子估值,并在偏离阈值后及时调整并上报监管部门。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支持。

据悉,自建估值模型主要针对理财资产配置中的债券类资产,尤其是银行二级资本永续债券。此举旨在通过新的估值模型,平滑估值波动带来的净值震荡,提升理财产品的稳健性。然而,市场对此也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自建估值模型的实际效果和风险上。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自建估值模型可能是理财公司在寻求确定性收益手段之一,但也可能存在负偏离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自建估值模型带来的二永债流动性风险也需关注。在市场利率快速调整时期,自建估值的滞后可能导致机构客户赎回压力加大,进一步加大偏离度。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则认为,自建估值模型在平滑收益方面效果较好,但也可能存在模型参数调整不透明等问题。同时,市场接受度方面也存在挑战,投资者可能关注模型定价与市场价格的偏离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计量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自建估值模型在推广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确定性。监管机构可能从维护市场稳定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模型的透明度和审慎性提出更严格要求。因此,未来监管对自建估值的态度仍待进一步明确。

尽管如此,自建估值模型作为理财公司的一种创新尝试,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有助于提升理财产品的稳健性和竞争力,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估值选择。然而,在使用自建估值模型时,理财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其实际效果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