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中报季的到来,17家上市银行公布中期分红计划,息差企稳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分红率存在上升空间,但时间节奏存在不确定性。同时,息差企稳有利于银行保持合理水平。


随着中报季的启动,银行中期分红计划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截至7月中旬,已有17家上市银行公布了中期分红计划,其中南京银行在8月初率先发布中报并确认了将实施中期分红,预示着分红大潮的到来。

同时,银行的息差出现了企稳迹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显示,6月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与第一季度持平。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息差分别为1.46%、1.63%、1.45%、1.72%,整体表现稳定。

8月12日,浙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梁凤洁发布观点指出,商业银行的分红率仍有提升空间。她预测,2023年至2026年,商业银行可自由分红金额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0%、73%、60%、62%,显示出未来几年的分红潜力。

梁凤洁进一步表示,2023年包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11家银行分红比例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预计2024年起,部分银行将继续提高分红比例,以回馈投资者。这一趋势有望在2024年中期分红中得到验证。

息差企稳,银行业走出低谷?

光大证券在8月11日的报告中指出,开年以来,受贷款滚动重定价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走低。进入第二季度,对公贷款综合定价水平继续下行,6月新发生贷款定价为3.65%;同时,按揭贷款利率也在“5.17”房地产新政后快速下行。这些因素导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54%。

然而,也有积极因素在发挥作用。随着年初集中重定价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等因素的消化,以及存款“手工补息”被叫停以缓解存款成本压力,部分银行的净息差出现阶段性企稳或小幅反弹。

中泰证券8月11日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87%、+1.41%、+4.35%、+5.92%,不同类型银行的利润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特点。

中金公司分析师严佳卉在分析上半年银行经营数据时指出,考虑到市场利率下行和信贷需求偏弱,虽然新发放贷款定价和新投放资产收益率仍趋于下行,但因扩表速度放缓,贷款的价格竞争,特别是在对公贷款领域,或有所缓和。

对于下半年息差走势,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峰认为,预计年内下行压力将逐季减轻。2024年来看,资产端重定价压力将逐季好转,负债端对息差的贡献将逐渐显现。

中期分红可期,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银行中期分红计划的实施,是响应5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的重要举措。在新“国九条”的推动下,截至7月中旬,已有17家上市银行宣布了中期分红计划。

南京银行作为首家确认中期分红的银行,在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该行积极响应新“国九条”政策,已在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和第十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中期分红的相关议案,将在年内规范有序地实施中期分红工作。

华南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总监对财联社表示,尽管银行息差受到压降,但凭借其庞大的体量,绝对利润仍然优于一般企业。此外,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核销模式与普通企业不同,它们还可以从不良资产中获取利润。

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覆盖率方面,6月末,除国有行资本充足率与3月末持平外,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较3月末提升8bp、25bp、38bp;拨备覆盖率中,国有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较3月末提升2.6pct、1.1pct、10.4pct,股份行则下降1.5pct。

浙商证券梁凤洁认为,目前净息差为1.54%,已低于1.8%的合意水平。然而,随着未来银行息差降幅趋缓以及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量转向价,银行将能够更合理地对资产负债进行定价,从而保持息差的合理水平。

尽管提高分红比例具有可行性,但时间节奏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主要受到资产投放规划改变需要时间、各家银行的资本紧张程度和监管态度不同以及当前重点领域风险有待化解等因素的影响。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