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未明确2024年信贷投放目标,转而加大对债券投资的力度,通过调整债券品种和久期提升银行收益率,以应对信贷需求偏弱和息差收窄的挑战。

商业银行新一年度信贷投放目标历来备受市场瞩目。然而,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多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对2024年的信贷投放目标并未给出明确规划,而是将更多希望寄托于债券投资。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随着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上市银行曾采取“以量补价”策略,通过扩大信贷规模来稳定利润。然而,经过连续多年信贷两位数增长后,信贷规模已相当庞大,增速压力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多家银行高管在经营策略上提到了债券投资,并强调未来将加大债券投资力度,通过优化债券品种和久期结构来提升银行收益率。

在2022年度业绩会上,信贷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曾是各家银行经营策略的重点。不少银行设定了信贷投放两位数增长的目标,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作为“以量补价”稳利润的重要手段。然而,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鲜有上市银行提及明确的信贷增长计划。

建设银行副行长王兵表示,2024年该行将进一步聚焦“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开展信贷业务。他预计,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建设银行对公项目储备充足,全年对公贷款增量将与去年同期持平,有望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同时,王兵强调,在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也谈到了2024年的信贷投放计划。他表示,中国银行将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提高贷款投放质效,促进平衡投放。预计全年境内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公司类贷款将保持较高的新增占比。

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2024年信贷投放将维持合理增速。但他强调,相比规模增长,银行更注重提升客户经营能力。

在银行净息差下行和信贷需求变化不明朗的背景下,多家银行高管表示有意在2024年通过加大债券投资来提升银行收益率。记者注意到,2023年大部分银行的债券投资规模都呈现上升趋势。

工商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该行加大了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积极开展债券投资,合理摆布债券品种和期限结构。年末债券投资规模达到1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政府债券投资规模增加1.3万亿元,增长17.5%。债券投资利息收入达到3382.67亿元,增长13.9%。

农业银行2023年债券投资规模平均余额为9.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该行债券投资利息收入3081.66亿元,同比增加306.09亿元。在债券投资期限选择上,农业银行主要增加了期限5年以上的债券配置。

建设银行年报显示,该行2023年加大了国债、地方债等政府债券购买和绿色债券投资力度。人民币债券投资总额9.03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01万亿元,增幅为12.58%。其中,政府债券投资总额7.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701.61亿元,增幅13.34%。

中国银行2023年境内债券投资规模为5.39万亿元,同比增加4200亿元。其中,政府债券投资规模3.76万亿元,同比增加3800亿元。

多位银行高管表示,加大债券投资力度的主要原因是信贷需求偏弱和息差收窄。虽然2023年债券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有所下降,但银行通过调整投资策略,依然能够增加收益。例如,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该行通过优化大类资产布局,深化“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提升普惠和零售贷款占比,以改善息差。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则表示,2024年银行息差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银行将采取主动管理措施加强净息差管控,包括加大投资收益率高、资本占用少、风险成本低的贷款品种投资力度,同时加大债券投资力度,适当拉长债券投资久期。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在信贷需求偏弱和净息差下行的背景下,投资债券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选择。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表示,中小银行信贷在市场上的定价权相对较弱,客户经营能力也很难与国有大行相比。因此,选择一些品种较好的债券投资能够有效应对息差收窄,提升资产收益率。

一家券商固收部负责人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力度源于信贷投放难、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负债成本高且资产端贷款投放跟不上,只能将资金投向流动性和安全性较高的债券品种,以缓解成本压力。债券投资业务与传统信贷投放是互补关系,在存贷业务增长放缓时,债券业务需要实现盈利用于化解不良,以此反哺传统信贷业务。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