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行业快速回暖,内地访客成重要推动力
AI导读:
随着内地与香港通关恢复,香港保险行业快速回暖,内地访客成为重要推动力。友邦保险等险企三季度业绩显著增长,保险代理人收入也随之提升。然而,购买香港保险需谨慎考虑投保门槛、汇率风险及法律差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麦穗广州报道随着内地与香港通关的全面恢复,香港保险行业迎来了快速回暖的态势。内地访客纷纷跨境前往香港购买保险产品,推动了香港险企三季度业绩的显著增长。其中,友邦保险第三季度新业务价值达到了9.9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他保险公司如保诚、宏利、安盛和安达人寿等也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据香港保监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金额高达319亿港元,同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815%,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去年同期水平,也超越了港险顶峰2016年的同期水平,创下了自2005年来的历史新高。内地访客的强劲购买力成为推动香港保险市场复苏的重要力量。
友邦保险最新业绩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累计达30.23亿美元,已超越2022年全年水平。其中,第三季度的新业务价值达到9.94亿美元,内地游客业务的增长强劲,贡献了香港市场该季度一半的新业务价值。保诚公司前三季度的新业务利润也大增37%,达到21.4亿美元,保费等值销售额增长了40%。宏利香港及澳门在第三季度的年度化保费等值销售额也按年录得双位数的升幅,核心盈利增长50%。安盛和安达人寿的新造保费也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香港保险市场的快速回暖不仅体现在险企的业绩上,还体现在保险代理人的收入上。香港某大型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李明表示,他的个人业绩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完成了6倍MDRT的业绩。他的团队今年也出现了扩招,人数从14人增加至20人。他认为,今年业绩大增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地恢复正常通关后,此前被压抑的需求集中爆发,以及自己长期坚持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香港保险之所以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主要是因为其资产配置和海外重疾保障的优势。香港保险以港元或美元计价,可以满足高净值人群多元化的多币种配置需求。同时,重疾及人寿保单支持全球理赔,对于内地消费者而言,存在一定的吸引力。然而,也有专家提醒,购买香港保险需要谨慎考虑投保门槛、汇率风险以及法律差异等因素。
随着市场转暖,香港保险人才也变得奇货可居。目前,香港保险业空缺率高达10%至20%,其中精算、财务、信息科技为重灾区。香港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争夺人才,纷纷发起了抢人大战。新员工的薪酬增幅甚至可以达到30%。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