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股市场在金融、地产等板块带动下突破3300点,公募基金认为市场将经历政策利好下的低估值补涨和价值搭台后的成长唱戏两个阶段。多家公募解读市场升温行情,乐观看待后市。

 

“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尽管市场的上涨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回撤都值得密切关注。”有基金公司做出上述评论。

7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市股指在金融、地产、酿酒等权重板块的推动下,高开高走,沪指一举突破3300点大关。A股成交额也时隔1个多月,再度超过1.1万亿元。上周二和上周五,两市均呈现大涨态势,尽管今日两市早间一度冲高后回落,未能成功冲击三根大阳线,但市场整体表现依旧强劲。

对于后市,公募基金普遍认为,市场可能会经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政策利好与风险偏好提升下的低估值补涨,重点关注前期低估值、低预期、低股价、低机构持仓的品种,这些品种有望走出“脉冲式反弹”。第二阶段是价值搭台后的成长唱戏,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业绩增长和新逻辑的催化。

多家公募解读市场升温行情

华夏基金表示,7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有效缓解了市场对于经济和企业盈利的担忧。预期后续会出台更多政策,以支持消费、地产、数字经济等方向的发展。由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企业利润率较低,当前已开始出现明显反弹迹象。经济企稳后,预计企业盈利增速将进一步反弹,A股基本面将进入上行周期。政策力度的强化,也带动了顺周期板块的持续反弹,特别是金融、消费等价值权重板块,有力推动了指数的上扬。

中欧基金同样认为,政治局会议对于地产和债务的描述,有望缓解市场对地产下行的忧虑。同时,对于下半年财政支出的预期,也有望伴随隐性债务松绑而提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有望带来情绪面的缓和,并缓解当前市场的情绪面和资金面压力。

在经历了超过一个月的政策博弈后,政治局会议的定调有望缓解此前混乱的市场预期。后续刺激政策的快速落地,或进一步表明政策底和市场底的到来。在全球风险偏好回升的背景下,市场有望迎来一段时间的企稳回升。

此外,一线城市及多省市相继表态,将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国家发改委也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了二十条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包括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等。

博时基金指出,在前期经济修复速度放缓的情况下,近期各项稳增长政策不断出台,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政策面的利好不断释放积极信号,在此背景下,海外资金对A股市场后续的表现更为乐观,已连续5个交易日净流入,总净流入额接近500亿元。

如何看待A股冲高回落?

在连续回暖后,7月31日A股冲高回落,但依旧收红。面对此番冲击三根阳线未果的情况,公募基金纷纷发表看法。

泓德基金认为,提升市场活跃度,既包括促进交易更加活跃,也包括吸引更多投资者特别是长线资金投资者入市。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市场的上涨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回撤都值得关注。

华夏基金以港股为例分析道,港股市场在连续上攻后,短期具备调整需求。在美联储加息终点渐近且国内稳增长政策密集发布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改善,外资大幅流入中国资产。在当前A股存量资金格局下,外资是A股重要的边际增量,后期可关注融资资金回流情况,可能会带动小盘风格表现。

中欧基金则认为,在前期情绪宣泄后,当前可关注政策指向受益明确且具备高现金价值的龙头企业,以及估值在大幅调整后已具备更高安全边际的新能源和医药等行业。

乐观看待后市走势

在A股走出回暖行情之际,公募基金对于后期走势普遍持乐观态度。

新华基金认为,从基本面来看,盈利有望迎来筑底上行。政治局会议定调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在于国内需求不足,将稳增长扩内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策出台将有助于下一阶段工业企业库存的去化,四季度有望进入补库阶段。目前政策仍在发力过程中,指数大涨后不排除行情短期仍有反复,但在利好因素驱动下,反弹趋势有望延续。

随着美联储加息逐步进入尾声,海外流动性紧缩对A股的压制也进一步缓和。博时基金表示,A股市场面临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有望结束此前震荡调整的走势,对A股市场的后续表现相对更乐观一些。

在板块布局方面,富国基金认为,未来市场可能会沿着两个阶段演绎:一是政策利好与风险偏好提升下的低估值补涨;二是价值搭台后的成长唱戏。行业配置可继续布局“红利风格”主线,关注低估值蓝筹机会,做多复苏线机遇与成长性逻辑。

华夏基金则指出,Meta发布开源AI大模型后,板块短期回调,但行业进展值得密切关注。此外,港股、医药、高端制造等行业都已足够便宜,值得投资者关注。

银华基金的基金经理贲兴振认为,目前A股市场主要综合类指数估值分位水平都在中枢偏下位置,整体股债收益比触及过去十年均值向上一倍标准差的水平,具备均值回归的条件。在估值安全边际较高的背景下,市场对政策利好较为敏感。本轮库存周期可能逐步从主动去库转向被动去库,预计三季度库存见底。补库需求将带动工业产能利用率上行,对价格和企业盈利构成支撑。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