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涛:最美科技工作者,引领新冠疫苗研发
AI导读:
张云涛作为国药集团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新冠疫苗,并荣获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文章介绍了其研发经历、团队努力及疫苗成果。
3个月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1个月附条件上市、供应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生产使用超过35亿剂——这些惊人的“数字”来自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云涛领导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
近期,张云涛荣获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接受采访时,他语速飞快,条理清晰,谈及疫苗研发经历,他更愿意讲述团队的努力和付出。
张云涛(右)在实验室与工作人员讨论研发方案。中国生物供图
“从零开始”的新冠疫苗研发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成为当务之急。张云涛凭借丰富的研发经验,综合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产业化四个方面后,带领团队选择了最传统的病毒灭活疫苗技术路线。
大年初二,张云涛带领团队前往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汇报,克服了时间紧迫、实验动物资源紧缺等挑战,昼夜拼搏,完成了新冠疫苗的整体设计和研发。4月12日,中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全球首个灭活疫苗临床批件。
随后,团队又面临新冠灭活疫苗产业化生产的难题。他们自主制定标准,仅用60天时间就建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新冠病毒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填补了我国人用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硬件标准和管理体系的空白。
6月30日,国家有关部门将中国生物研发的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纳入紧急使用范围。
高标准的管理者
在Ⅰ、Ⅱ期临床高效完成后,张云涛开始筹划在海外启动大规模保护性临床研究。2020年7月,中国生物70多人的临床团队抵达阿联酋,面对高温、饮食不习惯、语言不通等困难,他仍以最高标准要求员工,带领团队咬紧牙关昼夜拼搏,终于顺利通过了国家监管部门审评。
2020年12月30日,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2021年5月7日,中国生物新冠疫苗加入世卫组织的“紧急使用清单”(EUL),这背后也有张云涛及团队的辛苦付出。
在与世卫组织的沟通中,张云涛带领团队经历了无数次会议和资料递交,大年三十晚上还在进行视频答辩。他们有理有据、科学严谨的回答,赢得了世卫组织专家的认可。5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
“选择了公共卫生事业,就会奋斗不止”
张云涛自1988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从事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工作。多年来,他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超过30多项生物制药新产品上市,包括新冠疫苗、EV71疫苗等。
在参与新冠疫苗研发之前,张云涛已与病毒有过数次交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是全世界首个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上市后使中国儿童由EV71所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下降了94%。
当前,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张云涛再次带领团队和病毒“赛跑”。他们研发的奥密克戎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正在开展序贯临床试验,有望在今年10月开始接种。
张云涛表示,研发疫苗击败传染病是光荣的事业。他选择公共卫生领域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会一直奋斗不止。此次当选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对所有中国疫苗人的肯定,将鞭策他们不断创新,为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提供更多“武器”。
■释疑
1.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原型株疫苗还有必要接种吗?
张云涛指出,虽然原型株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效力下降,但其降低重症的效力仍然超过90%,能够极大降低死亡率。因此,在奥密克戎株疫苗可以接种之前,还是要应接尽接。
2. 未来奥密克戎疫苗上市后,此前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的人群,必须接种原厂家的疫苗吗?
张云涛表示,同一个技术路线的各种疫苗混打不存在问题。未来奥密克戎新冠灭活疫苗上市后,此前接种了新冠灭活疫苗的人群,可以选择与之前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