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药巨头面临美国挑战,转型美国市场成解药?
AI导读:
欧洲多家制药巨头正面临来自美国的严峻挑战,特朗普及其提名的卫生部长对制药商持反对态度,导致制药商损失惨重。解决之道在于美国,欧洲制药商需加大美国制造业投资,甚至进行并购,以缓解风险。
财联社11月29日讯 当前,欧洲多家制药巨头正面临来自美国的严峻挑战。当选总统特朗普及其提名的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两人均秉持“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立场,并对制药商持反对态度,这对市值高达4800亿美元的诺和诺德、2300亿美元的罗氏等制药巨头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缓解这些风险,欧洲制药商需直面问题的核心。分析认为,加大美国制造业投资,甚至进行并购,或能为这些公司带来转机。特朗普的当选导致制药商损失惨重,六大欧洲制药公司股票价值总计缩水860亿美元,跌幅达6%,而美国主要公司跌幅仅为2%。
业界对小罗伯特·肯尼迪的提名尤为担忧,因其对制药公司,尤其是疫苗持怀疑态度。欧洲制药商担心其反科学立场及公共卫生意识的缺乏。此外,特朗普和肯尼迪的议程可能带有反欧洲倾向,即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
肯尼迪曾提出限制药品价格,避免制药集团向美国患者收取高于欧洲的费用。他以诺和诺德的减肥药物Ozempic为例,指出德国价格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同时,特朗普可能征收的进口关税也将对制药集团造成打击,影响其在美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023年,欧盟33%的药品出口至美国,美国通常是利润最高的市场之一。但考虑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除非制药商能将10%至20%的关税成本转嫁,否则其在美国的利润将受损。
解决之道在于美国。欧洲制药商需更加美国化,一是促进美国制造业发展,避免关税。虽难以短期实现,但做出承诺并选址新址或能赢得新政府支持。二是并购交易,如诺和控股斥资165亿美元收购美国合同药品制造商Catalent,作为关税对冲工具。但并购成本高昂,诺和的投资回报率预计低于3%。
另一种策略是,欧洲制药集团通过并购从根本上改变收入结构,不仅扩大生产规模,还从众多以美国为重点的大型、快速增长的生物技术集团中收购一家,启动向美国制药商的转型,将高管调往纽约,甚至在美国上市。
特朗普对关税或药品价格的具体措施尚不明朗,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更加不确定。但投资者认为,欧洲制药集团表现将最为糟糕,因此更有理由转向美国。
(图片来源:财联社;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