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COP29大会达成“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及《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巩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同时,全球碳市场在大会上取得突破,但落地仍需时间。

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COP29)于11月24日凌晨闭幕,历经两周艰苦谈判,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及《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巩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

此次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三十年的关键节点,中国代表团团长赵英民表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发展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球的40%,对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显著。

COP29重点之一是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然而,鉴于此前发达国家对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落实不到位,新的资金目标能否真正落实仍存在质疑。

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不满,因为资金性质不明确,且包括多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实际资金量有限。赵英民强调,资金谈判要尊重《公约》和《巴黎协定》的规则,明确发达国家出资数额。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表示,NCQG需明确区分减缓投资、适应性资金和损失与损害三种资金类别。全球碳市场在大会首日取得突破,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但落地仍需时间。

阿代尔·特纳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发展“移除”信用的供需市场。梁希指出,全球碳市场的快速进展尤其有意义,但未来能否建成并形成公信力,取决于指导机构和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有效性。

赵英民表示,发展中国家对碳排放的计量、核查和核算能力需要提升,国际碳市场规则设计应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现有能力。中国全国碳市场已正式运行三周年,正在积极推动首次扩围,自愿减排碳市场也将扩展至更多领域。

能链智电可持续发展总经理翟宇博表示,中国已积累一定碳交易经验,全球碳市场的放开为中国的碳资产提供了多元交易途径。企业应主动了解国际碳市场机制,为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做好准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