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闭幕达成气候团结契约,中国积极贡献引赞誉
AI导读:
COP29大会经过延期30多小时后闭幕,达成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成果,巩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中国积极贡献,推动发达国家履行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获得国际赞誉。
24日凌晨,经过延期30多个小时的激烈讨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终于落下帷幕。大会在关键议题上取得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涵盖了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及《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核心内容。
这份成果来之不易,它进一步强化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态势,再次验证了多边主义和公约机制的有效性,为国际社会传递出气候多边进程不可逆转以及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积极信号。
COP29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闭幕大会上发言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面对气候危机,唯有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才能克服困难,向前迈进。30年的气候公约治理进程虽历经曲折,但始终在向前推进。
全球绿色转型获巩固,气候多边主义再获突破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COP29的成果是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分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取得的,展现了各缔约方在寻找共同点方面的努力,证明了以《巴黎协定》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可以在最困难的问题上找到解决途径。
经过两周多的艰苦谈判,近200个缔约方在巴库气候大会上最终达成共识,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筹集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此外,大会还在减排目标、加速能源转型以及碳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表示,虽然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但我们已经表明《巴黎协定》正在发挥作用,各国政府仍需加快步伐,加倍努力。
气候正义为核心,落实行动是关键
在气候危机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世界气象组织在大会期间发布的报告警示,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实现《巴黎协定》的宏伟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负有历史责任、法律义务和道义责任。因此,本次大会的首要任务正是对全球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作出相应安排。然而,多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团表示对达成的资金目标深感失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气候资金谈判达成共识的关键是发达国家按照《巴黎协定》要求,作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承诺,并达到相应承诺数额。赵英民也强调,会议达成的NCQG成果文件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远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中国坚定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
在复杂国际局势和不确定性挑战面前,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确定性。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因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积极贡献而受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负责人也对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示赞赏。
本次大会期间,中方全面参与各议题谈判磋商,坚定不移地推动大会取得积极成果,积极推动发达国家继续履行承诺,为大会成功举办发挥了建设性引领作用。同时,中国还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明确将通过务实举措推动构建更加安全、更具气候韧性的未来。
赵英民在闭幕全体大会上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方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特别是在《巴黎协定》基础上行动不倒退。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关键在于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同舟共济,合作共赢。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