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谈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挑战
AI导读:
王一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仍以新形式持续发展。他提到数字贸易成为新增长引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同时“全球南方”成为重要力量。中国需推进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扩大制度型开放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化从高速推进步入了调整期。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它并未停止,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持续发展。
王一鸣指出,一方面,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份额仍在上升。另一方面,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数字贸易正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增长引擎。2019年至2023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高达10.8%,远超同期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速。其中,2023年数字贸易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已超半数。此外,大型数字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依然展现出巨大活力。
他认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本跨境流动放缓等问题使得全球化呈现出新特点。过去15年间,歧视性贸易政策或限制性贸易政策的数量远高于自由化贸易政策。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
王一鸣提到,全球化在推动贸易和投资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收益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因此,发达经济体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由贸易理念现在正面临公平贸易、对等关税等新理念的挑战。
此外,王一鸣还指出,“全球南方”已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002年至2022年,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GDP的份额由接近20%提升至40.4%,出口占比也由29.7%提升至45.1%。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参与到全球生产价值链中,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投资角度来看,新兴市场的占比从2002年的28%上升到2022年的70.8%,超过了发达经济体。
王一鸣强调,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要推进现代化,也必然要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然而,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确实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他表示,日益开放的制度环境为建设开放的世界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制度型开放的首要任务是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其次是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此外,还需以服务业为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因为中国已进入服务业经济时代,服务业开放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王一鸣再次强调,制度型开放的目标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同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并在数字化、绿色化等国际贸易新领域积极参与新规制的制定,贡献中国的方案和中国智慧。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