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拟议对华海运限制措施,全球船舶制造业格局或重塑
AI导读:
美国拟对中国航运公司及与中国建造船舶相关的国际海上运输服务征收高额靠港费用,该措施若实施将重塑全球船舶制造业格局,中国造船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全球船东使用或订造中国船舶成本将大幅提高。
当地时间3月24日,一场可能重塑全球船舶制造业格局的听证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听证室举行。这场听证会主要围绕拟议中的对华海运限制措施展开,拟对中国航运公司及与中国建造船舶相关的国际海上运输服务征收高额靠港费用,该措施是否实施最终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
美国此番针对中国造船业,源于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五大工会去年3月联合提交的请愿书。请愿书声称中国在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不合理和歧视性”做法给美国商业带来负担,并将美国造船业的衰弱归咎于所谓的“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
2024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USTR)宣布,在考虑了请愿书和委员会建议后,决定按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发起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行业的调查。上月,USTR披露了基于301调查结果,提议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领域采取的限制措施,包括对中国航运公司运营的船只收取高额靠港费用,对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航运公司征收服务费,对订购中国建造船舶的航运公司征收靠港费等。
此外,为促进美国本土船舶制造业及航运业,限制措施还要求自措施生效之日起7年后,每年至少15%的美国海运出口货物须由美国航运公司以美国旗船舶进行国际海上运输。其中,5%须为美国旗且美国建造船舶。若按此措施实施,全球船东使用或订造中国船舶的成本将大幅提高。
数据显示,2024年在美国港口停靠的船次中,有36595次涉及可能受拟议措施影响的船舶航次,占所有国际航行船舶在美港口停靠次数的43%。中国制造的船舶在全球船队中占比约23%,中国船厂手持订单占全球的61%。
美国曾在商船制造领域领先全球,但如今美国商船制造厂数量锐减,所造船舶仅占全球总量的0.1%,排名跌至第19位。而中国自2009年起,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及手持订单量上,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USTR声称,中国近30年来加大对海事、物流及造船行业的支持,削弱了美国企业、工人及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美国造船业长期依赖保护主义政策和政府补贴,这些做法并未提升其竞争力,反而导致低效率和高成本。目前美国建造船舶价格几乎是中国的3-5倍,且交付不稳定。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军认为,短期内USTR拟议的限制措施对中国造船企业影响不大。中国当前占据全球造船市场超一半份额,船东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替代产能。即便中国新船订单外溢,也最有可能会流向韩国、日本,限制措施或促进两国造船业。
航运信息咨询平台信德海事网主编陈洋则认为,若按拟议措施执行,美限制政策会对中国造船业及船厂造成一定影响,全球船东在中国造船的意愿会受影响,可能出现订单外溢。中国船厂需注意打造自身硬实力,实现产业升级。
克拉克森研究认为,限制措施的实施将使中国新造船订单长期需求减弱,降低中国建造船舶在租船市场中的吸引力,提高其他造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但全球新造船投资在中短期内仍对中国船厂依赖度极强。
此外,印度也展现出造船野心,计划到2030年进入世界造船业前十,并在2047年前进入前五。今年以来,印度在船舶制造领域动作频频,已吸引多家航运公司开拓印度市场。但基于印度当前的船舶制造技术及工人素质,其在造船业的份额要实现快速增长,至少还需七八年时间。
USTR就拟议限制措施征集公众意见,已收到超260条评论,不少评论持反对意见。限制措施一旦实施,将对美国本土造成严重反噬,推高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加剧通胀压力,影响制造业发展,并可能导致美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下降,就业岗位流失。
即便限制措施实施,美国借此复兴船舶制造业似乎也不现实。美国造船行业面临高成本、低效率、劳动力不足及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均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多位专家表示,打压中国造船业只会导致中国船舶订单外溢,但不会回流至美国。

图片来源:USTR官网

图片来源:USTR官网

图片来源:USTR官网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