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经济史:从进口替代到新自由主义
AI导读:
本文回顾了拉丁美洲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到进口替代战略的转型与问题,再到债务危机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文章还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拉美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拉美经济对外依附的特点。
在西半球,美国与墨西哥边界以南,有一片广袤的土地。这里有大陆,有岛屿;有高山,有大河;有草原,也有沙漠。这片色彩斑斓的土地就是拉丁美洲,一个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地区。
殖民地时期,拉丁美洲主要向宗主国出口农、牧、矿产品。19世纪初,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依然延续了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才开始逐步向进口替代转型。1950年至1981年,拉美地区GDP平均每年增长5.3%。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也带来了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拉美国家开始依赖举借外债维持经济发展,但债务不断增长。债务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以及跨国公司对拉美制造业的接管。
1980年代,全球石油价格暴跌,墨西哥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引发债务危机,席卷整个拉丁美洲,使1980年代成为拉美“失去的十年”。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拉美国家长期推行的进口替代策略及其带来的经济结构性扭曲。
为应对债务危机,1985年美国财政部长提出债务重组计划,要求拉美国家进行经济改革,转向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纷纷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降低进口关税,促进出口。
进入21世纪前,拉美经济增长水平普遍较低。但2003年至2008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和新兴经济体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拉美初级产品出口增长,经济加快复苏。然而,2012年后,全球经济不景气和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导致拉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部分国家通货膨胀失控,经济陷入衰退。
新自由主义经济调整对拉美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严重的后果是“去工业化”。拉美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
拉丁美洲是最早被卷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地区之一,但其现代化一直受到外部市场和投资的制约,经济对外依附特点明显。
拉美的这段历史教训,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深思。(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