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交易外交”成效如何?国际财经聚焦美国外交策略
AI导读:
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被美国媒体定义为“交易外交”,本质为纯粹的交易。特朗普通过关税大棒等手段促成交易,但多国反制美国加征关税,特朗普的“交易外交”陷入僵局,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我的一生都在做交易。”约一个月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后这样说。
“交易外交”——这是美国媒体定义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高频词。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文说,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本质是“纯粹的交易”。从挥舞“关税大棒”到一心谋取资源,“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既咄咄逼人、又包罗万象,既适用于盟友、也适用于对手”。
事事皆可“交易”?
执政两个月来,特朗普政府在外交方面四处出击,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谈的:领土、技术、矿产等等。而促成交易的手段,正如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所说:“我们可以用‘胡萝卜’做到这一点,也可以用‘大棒’做到。”
——在乌克兰危机上,为促成双方谈判,特朗普政府威胁,俄罗斯若不参与谈判,就会面临美国制裁;乌克兰若不答应谈判,美国将停止援助。
美国还觊觎乌克兰的资源,先是要稀土,然后是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近日又提出“拥有并管理”乌方核电站。乌总统泽连斯基一度强烈反对。他与特朗普在白宫上演的“世纪争吵”震惊世界,美方随后就暂停对乌军援,切断对乌情报共享。
——在巴以问题上,特朗普政府要求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释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以“否则你们将惹上大麻烦”相威胁;特朗普政府一度提出“清空加沙”,并以停止援助为要挟,逼迫埃及和约旦接收巴勒斯坦人。
——为解决美国国内的非法移民和芬太尼问题,美国向墨西哥和加拿大挥起“关税大棒”。按照特朗普政府的逻辑,这两大问题都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造成的,不解决就加征关税。
——特朗普还盯上了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称“无论如何都要得到”,甚至不排除使用“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如果丹麦不答应,那美国就要对丹麦加征关税。
美国智库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纳·图西指出,特朗普的外交策略与他所著的《交易的艺术》一书中描述的房地产策略如出一辙:激化矛盾、极限施压,将局势推向灾难边缘,试图在最后一刻达成交易。
“交易外交”陷入僵局
特朗普的“交易外交”成效如何?从几个关键事件中可以看出端倪。
——美国与俄乌两国的分歧显现。
在特朗普分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后,美国媒体认为,俄方实际上已拒绝了美方先前提出的俄乌停火30天方案。同时,乌方对俄乌30天内停止袭击对方能源基础设施的提议也不满意,希望停火范围包括其他民用基础设施。泽连斯基还强调,乌方无意转让特朗普政府“感兴趣”的扎波罗热核电站。
——加沙和也门战火重燃。
特朗普此前声称要“给中东带来和平”,但通过胁迫施压方式“促成交易”失败,战火重燃。以色列军方恢复对加沙地带大规模空袭,意味着加沙停火协议已经破产。另外,美军开始对也门胡塞武装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作为反击,胡塞武装称已多次袭击美军航母。
——多国反制美国加征关税。
特朗普政府发起“关税战”后,多方出台反制措施。加拿大政府宣布对总计298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征收25%的反制关税。欧盟委员会也决定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收反制关税,将影响美国的牛肉、家禽、威士忌、摩托车等产品。
——格陵兰岛反美情绪高涨。
为抗议特朗普的“夺岛”言论,格陵兰岛首府努克举行反美游行,上千名示威者行进至美国驻努克领事馆。丹麦和欧盟官员也纷纷发声为格陵兰岛“撑腰”。
特朗普在就职典礼上宣称:“我最自豪的身份将是和平缔造者和团结者。”然而,特朗普的“交易外交”却在中东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攻击,俄罗斯无意响应全面停火倡议的背景下陷入僵局。
“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分析人士认为,“交易外交”陷入僵局的根源在于,特朗普只考虑美国自身利益,而不顾及他人尤其冲突各方的诉求。
美国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图西说,对特朗普政府而言,“外交不是通过严肃谈判,而是为了表演、施加影响以及构建于己有利的叙事”。
特朗普能凭空制造交易筹码,通过威逼利诱使对方让步,倚仗的是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其“交易外交”的实质,不过是基于强权的胁迫外交,服务的是美国的一己私利。
“特朗普团队宣称,其交易将带来和平,但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让美国变弱、变穷”。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