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制品征收25%关税,引发舆论和学界担忧。此举意在保护美国钢铝产业,但可能对下游产业造成冲击,加重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同时,伴随关税的还有美国的贸易信用问题,全球供应链深度嵌套,关税的破坏力将进一步放大。

  美国的“关税大棒”,再次挥向进口钢

  3月12日,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制品正式征收25%的关税,无一例外。政府声称此举是为了给美国制造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然而,舆论和学界对此多持悲观态度。经济学家们将贸易保护主义比作“回旋镖”,甩出时越强硬,回弹时的伤害就越大——这正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悖论。

  在众多商品中,美国政府为何偏偏选中进口钢铝作为征税对象?政治因素首当其冲。

  美国钢铝主产地集中在被称为“铁锈带”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工业区,这些地区是本届政府竞选时的重要票仓。向进口钢铝加征关税,意在向选民展示保护美国钢铝产业、维护产业工人利益的姿态。

  但关税真能拯救美国钢铝产业吗?

  曾一度领先的美国钢铁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因技术更新缓慢、设备老化,逐渐失去竞争优势。80年代,政府虽通过关税、补贴等手段救助,却未能扭转颓势,反而使企业更加缺乏改革和创新动力。

  历史惊人地相似。20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和铝制品征税,税率分别为25%和10%。此举虽意在保护,却对下游产业如汽车、建筑、机械等造成冲击,大幅加重成本,压缩利润空间。

  美联储2023年的研究显示,自对中国进口钢铁加征关税以来,美国钢铁行业的就业岗位净减少。此外,依赖中国钢铁的美国制造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

  提高关税的前提是,该国必须有足够多的在该行业内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若全面加征关税,则必须有足够资源和完备工业体系,以确保全产业链不受冲击,避免通货膨胀。

  如今,这一幕再次上演。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指出,新关税将使进口钢铝成本增加约220亿美元,飞机零部件等成本额外增加290亿美元。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下游产业雇用的工人数量是钢铝行业的10倍,关税仅让少量钢铝企业短暂受益,却让更多企业和工人受损。

  伴随关税的,还有美国的贸易信用问题。加拿大、欧盟等传统盟友纷纷对美国加征关税表示抗议,并采取报复性措施。

  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历史悠久,但从未带来复兴。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出口暴跌,经济雪上加霜。

  如今,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全球供应链深度嵌套,关税的破坏力将进一步放大。钢铝关税无法照亮美国经济前路,只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信心下滑,经济数据亮起“红灯”。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