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面临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已做好被捕准备。国际刑事法院曾对多国领导人发出逮捕令,引发争议。近年来,国际刑事法院多次被批存在司法偏见,实施双重标准。

  中新网3月13日电(甘甜)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一场集会上发问:“我犯了什么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菲律宾人民能享受一点安宁。”他表示,如果国际刑事法院对他发出逮捕令,他已做好被捕准备。

  12日下午,杜特尔特的飞机抵达荷兰鹿特丹海牙机场。国际刑警组织驻马尼拉办事处已收到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副本,目的是“确保杜特尔特出庭”。

  国际刑事法院还启动了杜特尔特的初次出庭准备工作,将进入正式的司法审理程序。

  国际刑事法院是根据1998年《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设立的永久性国际刑事裁判机构,2002年7月1日在海牙运作。自成立以来,已对数十人发出逮捕令。

  资料图:杜特尔特。

  国际刑事法院曾对多国领导人发逮捕令,引发争议

  2012年3月,国际刑事法院判处刚果(金)前武装组织领导人卢班加“战争罪”。2011年,法院对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发出逮捕令,巴博在荷兰海牙羁押7年后才获释。同样在2011年,法院检察官曾申请对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签发逮捕令,但卡扎菲被捕后因伤重不治身亡。

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总部。图片来源:联合国网站

  2024年11月,中东局势升级,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人发出逮捕令,指控其“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此举引发以色列盟友美国的不满,2025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威胁对国际刑事法院实施制裁。

  双重标准:国际刑事法院被批“政治工具”

  近年来,国际刑事法院多次引发批评。布隆迪、俄罗斯等国相继宣布退出,纳米比亚、肯尼亚、冈比亚等国也考虑过退出。这些国家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存在司法偏见,实施“双重标准”。

资料图:俄罗斯总统普京。

  俄罗斯外交部称,国际刑事法院辜负了国际社会希望,没有成为真正独立、有威望的执法机关。2023年,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发出逮捕令时,有人质疑,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期间,国际刑事法院为何未对美国总统发出逮捕令?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批评称:“国际刑事法院充当了战争挑动者的政治工具”。非盟也反对国际刑事法院以“犯有反人类罪”的理由逮捕和审判非洲国家领导人。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