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开发署“摘牌”风波:美式援助背后的洗钱丑闻
AI导读:
美国国际开发署被“摘牌”,揭露美式援助实为洗钱骗局。特朗普政府整顿内部,曝光美国政府腐败丑闻。国际开发署成为整治首要目标,洗钱与鲜明政治立场备受关注。
近日,被誉为“颜色革命中枢”并向全球190余国派驻人员的美国国际开发署,其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遭遇了“摘牌”风波。特朗普政府在对内进行整顿的过程中,不断揭露美国政府内部的丑闻,此番官方认证揭露所谓的美式对外援助,实质上不过是美国政客精心设计的洗钱骗局。
洗钱:美式援助的“隐形基因”
美式援助的资金流动模式与洗钱行为惊人地相似,均是将巨额资金分割成小额,通过众多非政府组织进行跨国转移,最终流向不明账户。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资金的最终去向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而谁从中获利更是无从得知。
美国政府部门中,此类资金运作方式并非个例。以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为例,国际开发署花费了约三分之一的援助款项,而其余三分之二则在其他美国机构内部“悄然消失”。上届政府甚至已亲口承认了这一事实。
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曾坦言:我们对乌克兰的90%援助实际上都用在了美国本土。这看似双赢的局面,实则充满了讽刺。
被援助方未见分文,美国纳税人血汗钱付诸东流,这无疑是双输的局面。那么,真正的赢家究竟是谁?
国际开发署:腐败风暴的“靶心”
在众多腐败的政府部门中,国际开发署成为了本届政府整治的首要目标。除了洗钱丑闻外,其鲜明的政治立场也备受关注。去年美国大选期间,该部门员工的政治捐款高达97%流向了民主党。而特朗普政府最近披露的裁员计划中,拟裁员的比例同样高达97%。
如今,美国的腐败问题不仅限于对外援助领域,内部建设同样成为了资金的“无底洞”。从特朗普提出的一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到拜登推出的两万亿美元基建项目,尽管两届政府均致力于改善美国的交通状况和防灾能力,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每当灾难降临或丑闻曝光,美国政界总是陷入两党之间的激烈争执。正如马斯克所言,“这个腐朽的苹果已经由内而外被蛀虫侵蚀”。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苹果的哪一半,都难以推卸其责任。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