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网络上关于外资撤离中国的说法,通过数据对比和实例分析,揭示了外资在中国市场的真实情况与趋势。文章指出,尽管部分数据显示外资使用金额下降,但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反映中国市场变化与外资态度。

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一种声音,称“外资正在大规模地从中国撤资”。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当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7.1%时,这种声音似乎找到了“证据”。然而,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却同比增长了9.9%,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数据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外资到底在不在撤离中国?

——来自人民网网友49****4的疑问

这位网友的观察确实敏锐。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从一个身边的例子说起——沃尔玛。

沃尔玛大卖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零售品牌,近年来确实有不少门店关闭的消息,甚至时有“沃尔玛撤离中国”的报道。但这真的是全部事实吗?恐怕未必!

就在2024年12月18日,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在浙江温州成功开设了全国第五十二家门店。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第三季度,沃尔玛在中国的净销售额实现了17%的同比增长。一个总被传“撤出中国”的企业,却在中国市场保持了销售额的增长,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中国市场的深刻变化。

随着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以及本土零售企业的强势崛起,传统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已经难以立足。只有那些能够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这恰好说明了,中国市场已今非昔比,中国与外资的相对关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在讨论外资是否撤离中国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还需要外资吗?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资本紧缺转向资本富余,从注重引进外资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一些网友认为“中国没那么需要外资了”,甚至一些外媒也鼓吹“中国不欢迎外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加快构建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外资仍然是关键枢纽。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举措,如举办进博会、链博会,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等。这些举措不断降低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也是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何引资规模会出现下降呢?

产业投资是一种面向长期的理性经济行为,受中长期多重因素影响,数据出现上下波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从短期来看,自2021年以来,我国连续3年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外资大量流入,集中释放了投资需求。因此,2024年引资规模有所收缩,也在正常范围内。

从长期来看,全球跨国投资呈现出服务化、轻资产化的趋势。这使得利用外资规模与新设企业数量之间出现阶段性反差成为可能。目前,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占比约七成,而服务业的轻资产属性明显,这对引资规模的影响不容小觑。

尽管数据上存在一定的反差,但外资对中国的态度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众多外资企业普遍认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如今的中国,技术不断突破,人才持续累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世界工厂”的含金量跃升;同时,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显著,“世界市场”的空间广阔。一个持续发展、动能强劲的中国,必然是外资眼中的“香饽饽”。然而,一个充分竞争、市场开放的中国,也要求外资企业必须拿出真本事才能站稳脚跟。

近年来,一些未能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企业确实撤出了中国,但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企业却纷纷涌入。面对美西方一些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导致的全球跨国投资持续低迷的挑战,中国需要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中国坚定开放、互利共赢的决心是毫不动摇的。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部分数据已根据最新情况进行了更新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