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经营报》创刊4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解析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激荡四十年,《中国经营报》历经“铅与火”至“光与电”,“数与网”至“云与端”的变革,全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值此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围绕全球竞争下中国经济的优势、影响因素等议题,特别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寇宗来教授,以洞察中国经济未来。

  寇宗来指出,四十余载辛勤耕耘,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并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形成了显著的“母市场优势”。这一优势不仅赋予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更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展望未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中国有望在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化挑战为机遇,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深度融合

  面对全球竞争,寇宗来认为,中国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从而在资源配置效率与国家战略执行力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形成的“母市场优势”,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有为政府”在协调资源、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在芯片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尽管面临西方的技术封锁与市场限制,短期内造成了压力,却也激发了国内的创新活力,形成了技术创新、投资回报与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然而,地缘政治挑战日益严峻,美西方主导的技术封锁与市场限制,不仅制约了中国高端制造业与科技企业的发展,还加剧了“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此外,供应链重组与“去中国化”策略的实施,旨在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寇宗来进一步分析,地缘政治博弈与市场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西方国家的技术断供与市场封锁,严重冲击了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与外需环境,如高端芯片技术的断供,直接影响了国内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与生产,国际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困境。在此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产价格受压,经济下行预期增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

  针对当前经济复苏阶段,寇宗来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精准配合至关重要。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有机循环体,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复杂互动。看似“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实则源于供给侧的投资机会匮乏,形成了“流动性陷阱”。因此,需通过需求面的刺激激发企业投资意愿,打破经济僵局。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成为经济复苏的核心驱动力,不仅需加大投入力度,还需保持长期实施,确保经济活力持续释放。重点支持战略性产业,如大飞机产业、低空经济等,这些产业不仅具有长产业链效应与巨大潜力,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持续的盈利机会。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改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只有当企业家看到投资机会时,货币政策方能发挥实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经济复苏。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转型

  寇宗来指出,人口老龄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劳动力市场。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总量减少,短期内可能推高工资,尤其是低技能岗位招聘难度加大。然而,长期来看,劳动力短缺将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可能促使投资转移,减少劳动力需求。自动化技术的推进,一方面摧毁传统岗位,另一方面催生新岗位,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更高,推动劳动力市场转型升级。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中国需采取积极措施。首先,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尤其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领域的能力。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适应性,鼓励企业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就业机会。最后,采取合理措施,避免收入与财富过度集中,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学教育的未来方向

  寇宗来认为,经济学教育在培养未来经济人才中至关重要。面对数字革命与地缘政治交织的挑战,经济学教育应注重实践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当前经济学教育偏重理论演绎与模型推导,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亟需加强与产业界的互动与实践,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壁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际操作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经济实践,如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与经济政策制定等,提升实战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未来的经济学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更要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中,凭借创新与实践的力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中国经济点击了解更多中国经济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