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加征关税:转嫁芬太尼危机与贸易悖论
AI导读:
美国政府以所谓“中国未有效阻止芬太尼类物质流入美国”为由,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此举不仅践踏了国际经贸规则,更暴露了美国政客将社会治理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危险倾向。文章分析了美国芬太尼滥用问题的根源,揭示了美国转嫁危机、自相矛盾的贸易政策,并呼吁国际合作与规则共建来解决全球性挑战。
2025年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理由是中国未有效阻止芬太尼类物质流入美国。此举不仅公然违背了国际经贸规则,更凸显了美国政客将社会治理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危险趋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转嫁危机:美国芬太尼问题的责任推卸
美国芬太尼滥用危机的根源在于其国内政策执行不力与监管机制失效。作为全球最大的芬太尼类药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仅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美因药物过量致死的人数高达11.2万,创下历史新高。这背后既有走私问题,也有阿片类药物处方过度、滥用及非法合成销售等监管漏洞。
相比之下,中国早在2019年便在全球率先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整类列管,成为全球首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的国家。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2023年的报告明确指出,中美禁毒合作已使非法芬太尼前体化学品截获量同比增长47%,这一成果得到了国际刑警组织等多边机构的认可。然而,美国非但不反思自身问题,反而将芬太尼滥用导致的公共卫生治理失败归咎于他国,这种行为不仅掩盖了美国在禁毒政策、药品监管及社会预防教育等方面的不足,也严重破坏了国际禁毒合作的良好氛围,阻碍了全球共同应对毒品问题的努力。
自相矛盾:美国关税武器的逻辑悖论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分析显示,对华301关税使美国制造业中间品采购成本增加了13%,却仅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额下降6%。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研究也指出,关税显著提高了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而关税的主要承担者正是美国的进口商和消费者。更讽刺的是,本次被加征关税的商品与芬太尼物质毫无关联,这不禁让人质疑,美国究竟是在控制芬太尼,还是在损害普通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
近年来,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陷入了逻辑悖论。一方面要求中国减少对美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又援引《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实施单边制裁;一方面声称要重振国内制造业,另一方面又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构筑技术贸易壁垒,打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并持续阻挠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任命法官,不断恶化企业发展的国际规则环境。这种“双标”行为已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当多边贸易体制的根基遭受侵蚀时,美国终将为其“规则破坏者”的角色付出代价。
结语:呼唤国际合作与规则共建
美国芬太尼滥用问题不仅是其国内的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反映。历史终将证明,将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转嫁为关税战、贸易战,是对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极大破坏和严重倒退。解决芬太尼危机需要国际合作而非政治讹诈,维护贸易秩序需要规则共建而非强权逻辑。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王千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