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引擎驱动经济增长
AI导读:
东盟国家抢抓数字经济机遇,积极推广数字技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电商行业迎来转型与增长,数字支付日益普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表现突出,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东盟国家正积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多个关键领域大力推广和应用数字技术,旨在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东盟国家持续推出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引领政策,不断加大数字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全力推进企业、金融、交通、教育、科技、文化、物流、城市和生活等领域的数字化建设,以此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数字经济已成为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根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4年东盟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24年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商品交易总额预计将达到2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六国电子支付市场规模更是高达2200亿美元,占据了东盟国家电商市场的80%以上份额。电子商务、网络媒体、食品外卖、线上旅游预订、数字金融服务等五个关键数字行业,以及健康科技、软件服务、Web3和教育科技等四个新兴数字行业,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持续扩张中。
在东盟国家,数字支付的日益普及正推动电商交易量迅猛增长。随着消费者对电子钱包和跨境支付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数字支付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二维码支付的推广和跨境支付平台的逐步完善,使得东盟国家的电商交易更加便捷。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数字基建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商形式的多样化、网红直播经济的带动以及人员与物品的跨境流动增多等因素,共同促使东盟国家电商市场日益活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在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的作用下,东盟国家部分领域的数字经济实现了交易规模、营业收入与利润的同步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东盟国家数字经济收入约为890亿美元,同比增长14%。在电商、外卖、交通、在线旅游预订、在线媒体和数字金融服务六大数字经济行业中,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在促进和优化传统贸易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预计到2030年,东盟国家的数字贸易将占全球数字贸易总量的10%左右,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及总量也将位居世界前列。
新加坡作为东盟地区的领头羊,正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中心,以促进经济增长。该国着力推进国家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聚焦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数字贸易和数字生活四大领域,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竞争力。据《2023年新加坡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22年数字贸易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3%,比2017年的13%显著提高。新加坡数字经济对总体经济的贡献率在五年内几乎翻番,增值贡献从约580亿美元提升至约1060亿美元。此外,新加坡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数字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并在全球数字竞争力排行榜上取得历史性突破,排名第一。
马来西亚政府也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鼓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政策和投入引导企业投资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打造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产业区域数字化中心。自2020年以来,数字经济对马来西亚GDP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政府预计2025年这一贡献率将达到25.5%。
印度尼西亚政府则通过发布《2030年数字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白皮书等举措,加大在5G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并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印尼的电子商务和数字化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印尼数字经济规模将由2025年的1460亿美元增至3660亿美元。
越南政府也推出新数字化路线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将发展信息技术、培育数字经济企业与产品作为重点目标。近几年来,在电子商务和在线旅游等带动下,越南数字经济总交易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越南政府设定的目标是力争在2030年使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提升至30%。
泰国政府则以完善政策和法治为抓手推进数字经济,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采用数字技术、增加对数字产业的投资等措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法治环境。预计泰国数字经济规模将从2021年的300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570亿美元。
此外,东盟其他国家如菲律宾、柬埔寨、缅甸和老挝也在不同程度地推出数字化政策和措施,促进数字经济全方位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东盟国家数字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马来西亚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已经表示力争在2025年内完成《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的谈判,为区域数字技术一体化铺平道路。
然而,东盟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博弈、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挑战。这些因素将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产生显著影响,需要东盟国家共同应对。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