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日本流感季期间,药品供应紧张引发公众热议。多位医生及专家表示,轻症患者可居家治疗,但重症及高危人群需及时就医。同时,提醒公众理性囤药,避免供需失衡。文章还介绍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及高危人群的自救措施。

2月3日,中国台湾知名艺人徐熙媛(大S)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逝世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公众对日本医疗机构承载能力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这一事件正值农历新年期间,日本作为中国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其医疗状况自然成为了舆论焦点。

随着大S不幸离世的消息传开,网络上出现了“日本不安全”的言论。然而,事实或许远非如此简单片面。

日本医院真的无药可施了吗?

近日,日本静冈县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后藤干夫透露,自今年1月起,该县多家医院面临感冒药短缺的困境,部分医院甚至建议患者居家休养,避免前往医院挤占有限的医疗资源及交叉感染风险。然而,针对网络上流传的“日本医院完全无药,建议患者回家”的说法,多位临床医生表达了质疑。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指出,轻症患者确实可以在家治疗,但重症及流感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仍需在医院接受系统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做出甄别。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完全没药”的说法值得商榷,流感抗病毒药物在医院内的供应是有保障的。

另一位上海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也表示,日本医疗体系在药品供应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基层医疗能力不宜高估。他提醒公众,一旦发生病情加重的情况,务必前往大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第一财经记者春节期间采访了多位在日本度假的游客,他们表示当地药房咨询购药的人数较多,药剂师会提供选药建议,但并未详细说明具体药品。同时,多位长期居住在日本的人士也表示,并未听闻当地政府或医院提及“药品短缺”的情况。

目前,针对流感的两种有效抗病毒药物为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新一代流感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的主要生产国之一,而奥司他韦的供应量也相当可观,约占日本抗流感药物总供应量的四分之一。然而,由于流感流行加剧,部分制药公司一度宣布药品供应紧张,但随后表示正在调整供货计划。

专家分析认为,药品短缺并非绝对数量不足,而是由于恐慌性囤货导致的供需失衡。日本厚生劳动大臣福冈资麿呼吁医疗机构和药店理性订购药品,并考虑使用替代药物。

高危人群如何把握“黄金48小时自救”?

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数据,自2024年9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日本国内累计流感病例已推算达到约952.3万人。其中,2024年12月最后一周的单周流感病例数创下历史新高。此次流感大流行的原因,专家指出与气候干燥、病毒传播增强以及咽喉和气管黏膜防御减弱等因素有关。

尽管目前日本流感高峰已过,但公共卫生机构仍提醒公众保持警惕。医学专家表示,对于流感,既无需过度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高危人群。据报告,已有儿童因流感并发脑炎而死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形象地比喻道:“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他强调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华山感染公众号也发布了关于旅途突发疾病的健康防护措施,建议高风险人群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则提倡流感发病“黄金48小时自救”措施,指出高危人群若未能在48小时内使用有效抗病毒药物,疾病可能恶化成肺炎等重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内容经过核实,确保信息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