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周全球市场经历多重冲击,美股震荡分化,欧股则全线上涨。本文分析欧股逆袭背后的原因,包括欧央行降息和美股资金轮动等因素。同时,关注英央行即将召开的议息会议及降息预期,以及DeepSeek对科技股的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赖镇桃 广州报道

上周,全球市场经历多重冲击,包括DeepSeek技术的兴起以及特朗普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的决定,导致美股震荡分化,而欧洲主要股指则全线上涨。

1月31日,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落下,但欧洲暂时得以幸免。欧洲Stoxx 600指数和德国DAX 30指数在上周连续四个交易日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德国DAX 30指数周涨幅达到1.58%,英国富时100指数周涨2.02%,法国CAC 40指数周涨0.28%。

在刚过去的一月,欧股表现优于美股。为了对冲科技股回调的风险,大西洋两岸的资金出现轮动。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机构和专家普遍认为,DeepSeek不会动摇AI科技的信仰,强劲的财报业绩也将为“科技七巨头”的股价提供有力支撑,因此美股依然被看好。

本周,市场焦点之一是英国央行即将召开的年度首次议息会议。市场普遍预期,在增长停滞的压力下,英国央行将启动25个基点的降息。此外,欧元区1月的CPI初值也将成为3月欧央行利率决议的关键数据。上周,两位欧央行管委的发言透露出决策者对通胀回落的乐观态度。

欧股逆袭:表现抢眼背后的原因

刚结束的1月份,欧股一扫阴霾,表现亮眼。欧洲Stoxx 600指数连续六周上涨,1月累计涨幅达到6.3%,创下自2023年11月以来的最佳表现。同时,欧股还跑赢了道指(4.7%)、标普500(2.7%)、纳指(1.6%)、日本东证指数(0.1%)等全球主要股指。

欧央行连续降息是推动这波上涨行情的因素之一,但美股的板块轮动或是近期欧股反弹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股出现了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资金流向欧股的现象。投资者纷纷逃离估值颇高的科技股,转向欧洲防御型和增长型股票,包括银行、制药和奢侈品零售商等板块。

杰富瑞经济学家Mohit Kumar指出,在AI板块出现震荡后,投资者转而涌入欧洲市场,因为欧股对科技股的敞口偏低。法国兴业银行的计算也显示,欧洲Stoxx 600指数中IT行业的占比仅为8%,而标普500中IT公司的占比则高达约30%。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认为,1月份资金从美股流出进入欧股的迹象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美股科技股泡沫化成形,一旦出现利空因素就可能引发大幅调整。近期DeepSeek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美国AI科技股估值的逻辑,导致部分资金从美股科技股中撤出。相比之下,欧股的估值较低,加上欧央行降息提振了经济复苏的预期,因此欧股的吸引力相对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美联储前高级经济学家胡捷也表示,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股价偏高,市场一直在警惕任何风吹草动可能带来的回撤。在这种情绪下,美股持续的资金投入相对变少,而配置到欧洲等其他市场的资金相对变多。

然而,胡捷仍对美股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市场并未对美股丧失信心,仅仅是对于资金集中追捧的少数股票(如“科技七巨头”)变得谨慎。因此,他并不认为美股会持续跑输欧股。

DeepSeek扰动下的科技股调整

1月底,国产大模型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其以更低的算力投入和同样亮眼的性能表现撼动了大模型“炼丹”的传统叙事。投资者开始质疑科技巨头在先进芯片和其他AI基础设施上巨额支出的合理性。受此影响,英伟达、AMD等“卖铲人”以及Vistra、Constellar Energy等电力厂商的股价上周均遭受重挫。

然而,欧洲科技股却未受到太多DeepSeek冲击波的影响。欧洲科技股股指(.SX8P)上周累计上涨2.12%。欧洲科技股龙头阿斯麦公布的四季度财报显示订单需求强劲增长,其股价上周暴涨11.7%。此外,贝思半导体、ASM国际等芯片行业股也均录得周线上扬。

面对DeepSeek引发的巨震,阿斯麦CEO傅恪礼认为DeepSeek的出现是行业的“福音”。他表示为了AI的普及和推广,需要在成本和能源消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任何降低成本的公司对阿斯麦来说都是好消息,因为更低的成本意味着AI可以更广泛地投入应用,更多的应用则意味着更多的芯片需求。

胡捷认为DeepSeek触发了美国科技股的大面积回撤,但这并非对AI技术革命的否定,而是对AI发展中各种要素权重的重估。算力在AI竞争中的关键地位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大模型的竞争门槛或许会有所降低,相关的能源需求也可能不如预期那么大。

“目前市场还在反思AI发展的规律和模式,尚未形成明确结论。这种不确定性对于AI基础大模型、AI硬件、相关能源等股票形成了较大压力。而AI大模型的应用层之前受到关注较少,预期未来会有更多资金投入相关股票。”胡捷说道。

杨德龙也指出未来应更多关注应用公司:“AI将深刻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最终要与消费结合起来才能释放出潜力,才有更持久的业绩表现。”

英央行或迎来年内首次降息

本周四,英国央行将举行今年首次利率决策会议。市场普遍预期利率将从4.75%下调至4.5%,同时会议还将更新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测。

此前公布的英国1月PMI初值好坏参半。综合PMI从12月的50.4微升至50.9,略好于经济学家预期,但仍仅略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就业市场则不容乐观,标普表示英国1月和去年12月的裁员速度为2009年以来除疫情期间的最快。标普全球市场财智首席商业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表示通胀压力重燃,“暗示滞胀的环境给英国央行构成越来越大的政策困境”。

尽管本周的降息已基本确定,但在滞胀阴影下,英国央行今年的降息路径仍存在不少分歧。金融市场普遍预计2025年会有三次降息,到今年年底基本利率将保持在4%。然而,高盛则认为从现在到明年春季英国央行可能会降息多达六次,大幅宽松的基本面来源于经济增长缓慢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降温。

RSM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学家Thomas Pugh表示经济增长已经大幅减弱,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委员会可能会下调今年的增长预测。然而通胀压力现在又开始上升。他预测今年将总共降息四次至3.75%。

在英央行议息会议前市场已开始消化降息的预期。英镑对美元从上周开始就进入看跌通道,英国债市压力也可能在更积极的降息节奏下得到缓解。荷兰国际银行在上周研报中预测在第二季度英镑/美元将跌至1.20,欧元/英镑将接近0.85。短期英国国债可能受益于英央行偏向鸽派的立场,2年期英债收益率可能会大幅下降,而10年期英债收益率则会因10年期美债收益率高企而保持在较高水平。

本周还将陆续发布欧元区1月PMI终值、1月调和CPI初值、零售贸易数据、生产者价格以及德国工业订单和生产数据。欧央行首席经济学家Philip Lane周三在彼得森研究所发表讲话,将为欧元区经济复苏和欧央行3月降息提供更多线索。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