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美国可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中方对此的立场及应对措施。同时分析了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压力以及汇率稳定面临的挑战与支撑。

尽管特朗普政府上台初期并未立即实施加征关税政策,但关税问题始终如同一把悬在中美贸易关系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美方宣布可能自2025年2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针对此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1月23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坚定且一贯,即关税措施不仅不利于中美双方,也对全球经济构成威胁。中方愿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美方共同努力,推动中美经贸关系朝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特朗普2.0”时代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犹存。因此,在2025年开局之际,如何加快布局,进一步巩固去年9月以来的政策成果,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然而,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中国市场对于潜在的关税冲击已有所准备。自2018年以来,中国企业已积极实施经贸关系多元化和全球分散化布局战略,使得当前应对关税冲击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对于外部不确定性的挑战已做好充分准备,政策对冲力度持续加大。

外部风险持续存在

回顾2024年,我国出口表现超出预期,同比增长5.9%,成为经济修复的主要拉动力量。袁海霞指出,从国别结构来看,对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持续增长,而对美国等国家的出口则有所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整体外部环境变化下出口国别结构的调整。

然而,地缘政治和地缘形势进入新的动荡期,大国博弈交织,整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特朗普2.0”框架下,美国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给全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管涛警告称,特朗普政府可能对中国实施高关税威胁,旨在限制中国的直接和间接出口,从而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外。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将对中国产生短期冲击,2025年的进出口仍面临一定压力。

袁海霞也表示,在“特朗普2.0”框架下,加征关税可能成为核心风险点之一,对我国的外需和外贸构成挑战。随着地缘形势进入新动荡期,全球贸易额增长趋势可能出现偏离。

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压力。管涛指出,尽管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个任期内就对中国发起了关税威胁,但当时对人民币的影响主要是心理层面的。然而,当前的情况已有所不同。随着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我国在产业链中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

尽管如此,管涛仍认为“特朗普2.0”与1.0存在显著差异。他解释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的关税威胁主要对人民币产生心理冲击,因为市场当时对中美经济脱钩没有心理准备。然而,当前市场已对此类事件有所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组织如WTO和IMF对2025年的贸易整体预测持乐观态度,认为将好于2024年。

汇率稳定具有支撑

在汇率方面,管涛指出,202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取决于国内经济恢复情况以及海外特别是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走势。他强调,美联储不加息或开启降息周期并不等同于美元指数的拐点。自去年10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回撤部分与美联储宽松预期减弱、美债收益率重新走高以及美元指数再度走强有关。

管涛进一步表示,未来美联储降息的节奏和力度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特朗普重返白宫增加了美国经济和美联储政策的不确定性。此外,美国的去监管政策和驱逐移民政策都有可能推高美国通胀中枢,而特朗普引发的全球贸易局势和地缘政治紧张也可能推高美元指数。因此,未来美元利率和汇率走势仍存在很大变数。

然而,管涛也指出,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将加强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促进实际经济增速向潜在产出逼近,从而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支撑。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