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途径,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文章探讨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强调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和统筹谋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从中国的国内倡议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实践,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并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的核心任务,其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关键行动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着重指出,尽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总结以往的成绩与经验,分析新形势,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的首个全球性、大规模、全方位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历经多年务实推进,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保持战略定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仅彰显了战略远见,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途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深入推进现代化进程需要借助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效应。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已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实现“清零”,显示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截至2023年底,中国投资者在18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8万家境外企业,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的境外企业达1.7万家,境外企业收益再投资占比提高,反映了企业对“一带一路”长期投资的信心和意愿。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支撑,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系统与外交系统紧密耦合,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未来,中国将继续弘扬丝路精神,通过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开展务实合作项目、支持民间交往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尽管共建“一带一路”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与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然而,随着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局部冲突和动荡的频发,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共建国家间的沟通与对接,强化安全共同体意识。

为了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和统筹谋划。完善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协调推进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关键。同时,重视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以及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还需要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传统领域合作是存量,新兴领域合作则是增量。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数字赋能。同时,绿色、健康等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新兴领域取得更多成果。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贸易和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国际国内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共同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和机遇。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