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特朗普在高通胀背景下重返美国总统宝座,誓言以美国利益为优先。上台后签署一系列行政令,但面临财政预算、债务上限等挑战。特朗普的危机治理模式虽能赢得短期支持,但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2021年“国会山骚乱”事件后,特朗普黯然离场,然而四年后,高通胀背景下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再次将特朗普推上美国总统宝座,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非连续执政的总统。当地时间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发表了就职演讲,誓言以美国利益为优先,打击“激进、腐败的建制派”,并大赦约1500名“国会山骚乱”暴力分子。

特朗普上台后,撤销了近80项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实施联邦法规冻结,解雇不合格联邦官员,要求全职联邦工作人员返回办公室工作,加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以降低能源成本,并结束了联邦政府对公民的言论审查。同时,特朗普在关税、俄乌冲突等问题上态度模糊,导致“特朗普交易”遭遇逆转,美元大跌,非美货币大涨。

特朗普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格外旺盛,签署了一系列行政令,包括退出《巴黎协定》、宣布南部边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加大传统能源开采、撤销电动车优惠政策等。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指出,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以高调的“紧急状态”开局,围绕移民、能源和经济等核心议题推出了一系列激进政策,试图通过危机治理和权力集中快速推进自己的施政目标。

然而,特朗普的政策并非没有副作用。在能源政策上,他再次打出“紧急状态”牌,撤销电动车优惠政策,扩大传统能源开采。虽然这能在短期内提振相关行业经济表现,巩固特朗普在保守派选民中的支持率,但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后果,加深美国与国际社会在气候议题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用“紧急状态”包装能源政策,为自己绕过国会直接推动这一战略提供了合法性,导致更多权力集中在总统手中。

特朗普的危机治理模式不仅是在政策执行层面“快刀斩乱麻”,更是一种对民众心理的把控。他通过塑造危机感,将问题简单化、迫切化,以赢得短期支持。然而,这种治理模式的长期风险不容忽视。刘典警告称,特朗普的政策大多以牺牲协商与平衡为代价,如果危机成为治理的新常态,可能导致更多的社会撕裂、国际孤立以及制度稳定性的削弱。

在上任前,特朗普喊出了一系列豪言壮语,但就职伊始的政策实际上更为克制。他对关税、俄乌冲突等问题仅给出了模糊表态,没有祭出大规模关税或重提“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刘典认为,特朗普用刻意模糊的方式调整他以往那些大胆的承诺,为未来的政策推进留足了回旋空间。

展望未来,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特朗普短期新政可能优先关注国内民生问题,除了移民、油价议题外,短期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财税议题也有较高重要性。当前,美国面临财政预算和债务上限问题。2025年财政预算尚未通过,需以“临时预算(CR)”方式维持政府运转。同时,债务上限问题再度逼近,美国财政部将面临无法履行支出义务的困境。减税作为特朗普的核心政策主张,其2017年《减税和就业法案》中大部分条款将在2025年底到期,因此特朗普需要协调国会在二季度前将这些法案通过“和解”程序打包通过。

“让美国再次伟大”挑战重重,特朗普在经济层面面临更大挑战。真正的“大考”才刚刚开始。

相关图片描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