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在华销量下滑,面临转型挑战
AI导读:
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销量普遍下滑,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转型速度较慢,市场份额被自主品牌抢占。跨国车企正在通过加强本土研发能力和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强化自身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在2025年初,当各大自主品牌纷纷在官方平台上发布2024年销量成绩单之际,跨国车企却鲜有高调披露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这一对比鲜明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与跨国车企的“冰火两重天”现状。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丰田、本田、日产、大众、现代汽车等12家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数据显示,仅有特斯拉与起亚汽车实现了销量的同比增长。这一结果并不意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756.3万辆,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797万辆,合资车企销量则首次跌破1000万辆,降至959.3万辆,销量占比从2014年的70%以上降至2024年的34.8%。中国流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德系、日系、韩系、美系车销量均出现下滑,下滑幅度在9%至28%之间。
业内专家指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销量普遍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转型速度较慢,未能赶上中国第一波电动化浪潮,导致市场份额被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抢占。同时,自主品牌新品推出节奏快,且产品力性价比突出,使得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跨国车企在华“迎考”
从全球市场表现来看,丰田汽车仍占据领先地位。2024年丰田全球销量超过1100万辆,同比增长6.7%,但在中国市场却同比下滑6.9%,销量为177.6万辆。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上销量领先,但同样面临下滑趋势。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交付约292.8万辆汽车,同比下降9.5%。豪华车品牌如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集团也呈现出同样的下滑趋势。
在日系车企中,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持续萎缩。本田汽车在华销量为约85.2万辆,同比下降30.9%;日产汽车在华销量约为69.6万辆,同比下降12.2%。韩系品牌现代汽车在华销量同样大幅下滑,同比下降39%。美系品牌通用汽车在华销量也同比下降约14%。
然而,在记者统计的12家跨国车企中,特斯拉与起亚汽车却在中国市场实现了销量的同比增长。特斯拉通过提供5年0息购车金融政策以及降价等举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实现了同比8.8%的增长;起亚汽车则凭借在出口市场的优异表现,在华累计销售24.8万辆,同比增长49.2%。
重新定位中国市场
面对中国市场销量的下滑,跨国车企已经转换心态,不再单纯地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指出,从2014年到2023年的10年内,跨国车企平均每年在中国赚取了200亿美金的利润,但这个“利润池”正在急速萎缩。
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持续激烈,降价车型数量不断增加。在跨国车企的传统优势领域——燃油车市场中,降价活动同样此起彼伏。然而,跨国车企已经意识到,市场份额并非评判业务成果的唯一标准,盈利水平才是首要考量因素。
尽管面临挑战,但跨国车企并未放弃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方面走在前列,对于跨国车企而言是探索转型的重要试验田。跨国车企正在通过加强自身本土研发能力,以及与中国本土自主品牌、供应商以及科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方式,强化自身在电动化以及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跨国车企纷纷表示,将继续推进燃油车型的混动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拓展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巩旻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跨国车企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最初的有潜力市场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以及全球最赚钱的市场,再转变为全球最具效率、成本最低的市场,而现在则变成了跨国车企的“健身房”。
目前,中国已逐步成为跨国车企的研发中心。中国不仅拥有许多优秀的工程师,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无论是在电动化产业链还是在自动驾驶的硬件、软件方面,中国企业都处于全球技术的最前沿。这对于跨国车企而言是帮助其提升综合技术实力以及全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图片信息保持不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