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全球化发展特征与我国应对策略
AI导读:
林桂军、马继凯、任靓分析服务贸易全球化发展特征与我国面临的挑战,指出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分工中的滞后迹象,并提出将服务业开放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结合,以跨境交付为突破口应对挑战。
林桂军、马继凯、任靓三位学者在《国际贸易问题》2024年第11期刊载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发展的特征与我国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革命如何推动服务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轨迹,并将其与我国当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对比。依据WTO的分类标准,服务贸易被划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大供应模式。其中,商业存在模式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占据主导地位,而跨境交付模式则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
回顾过去四十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工,生产制造环节的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已迈入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纪元。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分工模式和交易方式,还通过数字化和远程交易,极大地促进了中间服务的国际化和便捷化。
面对这一新趋势,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分工中暴露出了一些滞后迹象。具体而言,服务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明显滞后。此外,我国对跨境交付模式的开放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服务贸易全球化兴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开放的重点。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将服务业开放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紧密结合,将跨境交付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突破口。通过开放来促进改革,进而推动国家安全能力的提升。这不仅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