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全球经贸局势复杂多变,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上海两会代表纷纷提出加强法律维权、完善服务、推动企业抱团出海等建议,为中企“出海”保驾护航。

2025年,全球经贸局势被“不确定”一词所笼罩。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贸易摩擦风险不断加剧,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却在加速,投资合作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经营和维权上的重大挑战。

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企业国际化的前沿阵地,其经济外向型特征尤为显著,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们纷纷聚焦如何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强化法律维权机制是关键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吴坚指出,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部分国家甚至通过法律手段设置障碍,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政策。这些因素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维权时面临诸多困难,如信息不对称、缺乏专业法律支持以及政府支持体系不完善等。为此,他建议设立中国企业海外维权合作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作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提升其海外维权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吴坚还强调,涉外律师队伍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应设立涉外(国际)律师学院,培养更多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律师人才。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琰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监管要求差异巨大,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法律纠纷。而传统法律服务业在应对企业国际化需求时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服务效率低、成本高、缺乏系统性和精准性等。因此,他建议大力发展法律科技,通过整合海量法律数据、运用智能算法进行精准分析,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法律解决方案。同时,他还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法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法律数据的开放共享,为法律科技企业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服务,推动企业抱团出海

上海市人大代表、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刘明华提出,地缘政治紧张和国际技术竞争加剧了企业出海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汽车、新能源、互联网等行业,作为上海企业出海的活跃领域,更易受到国际形势和东道国政策壁垒的冲击。因此,他建议上海在顶层设计上从“在国内助力企业更好走出去”及“在海外助力企业深入扎根”两端出发,完善对外投资促进和服务工作。在国内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范和应对培训;在海外端,则应依托海外中企商会资源助力企业应对挑战。

此外,刘明华还建议上海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出海的精准化服务,推动大小企业协同出海。同时,加强与国际资源和市场化力量的合作,提升企业在出海深水区的持续经营能力。他特别提到,上海出台的《上海市推动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包括在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探索制度创新、培育高能级企业等。

上海市人大代表、优刻得董事长兼CEO季昕华也观察到了当前“出海”企业面临的监管与合规问题。他提出,应联合数字经济领军企业、金融、法务等专业服务组织搭建联盟,形成出海服务“驿站”,解决出海企业的共性问题。同时,借助驻外使领馆力量组织国际商务合作对接会,促进交流对接。此外,还应围绕RCEP框架下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

总体而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局势和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和提升国际化水平。而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为企业“出海”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共同推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

上海两会代表讨论中企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