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药企在非洲投资设厂,助力非洲国家提升本土制药能力,培养行业人才,搭建“健康丝绸之路”,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柳叶刀综合医院,一名护士正在熟练地操作,为患者输入来自中国企业当地工厂的药品。随着药物逐渐起效,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这仅仅是中非医药合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众多中国医药企业纷纷前往非洲投资设厂,不仅助力非洲国家提升本土制药能力,还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医药行业人才。这些企业致力于推动“非洲药、非洲造”的理念,搭建“健康丝绸之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非洲99%的疫苗和70%至90%的药品、医疗设备依赖进口。面对药物短缺的困境,中非医疗卫生合作成为了重中之重。中国药企为非洲患者带来了福音,改变了当地药品依赖进口的局面。

以三圣药业为例,自2018年10月在埃塞投产以来,该企业年产大输液1000万袋、小水针3亿支、固体制剂50亿片,有效缓解了当地药品短缺问题。总经理江智文表示,公司生产的药品都是埃塞市场急需的,不仅节约了外汇,还有利于当地基础医药工业的发展。

同样,人福非洲药业在马里建成投产,成为马里第一家本地化药厂,结束了马里不能生产药品的历史。复星医药科特迪瓦园区正在加紧建设,将主要生产抗疟疾药物和抗生素,以满足非洲地区对药品的迫切需求。

除了药品,医疗器械也是非洲所急需的。中企投资建设的福凯医疗(肯尼亚)工厂在肯尼亚塔图工业园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医用一次性手术衣和外伤护理产品,为非洲医疗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新冠疫情期间,华大基因在非洲多国建设“火眼”实验室,为中非技术人员提供了共同操作、识别病毒毒株、检测核酸样本的平台,为非洲抗疫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华大基因还在卢旺达开展宫颈癌筛查项目,帮助当地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药企也积极与当地大学合作,选拔药学系学生去成员企业实习、接受培训。复星医药副总裁苏莉表示,园区预计将为科特迪瓦地区带来近1000个就业机会,有效促进当地制药工业的发展。三圣药业也为埃塞的基础医药工业和卫生系统培养了一批人才。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宣布了未来3年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其中的“卫生健康伙伴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企业投资药品生产,为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未来,更多中非医药合作项目将不断推进,为非洲国家的药品生产能力、降低进口依赖、培养医药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