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港年吞吐量破5000万标箱,彰显上海与全球经济紧密关联。面对外部环境扰动,上海坚持改革开放,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赢得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

去年年末,上海港以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惊人成绩,创造了人类航运史上的新纪录,将全球其他港口远远甩在身后。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上海与全球各大经济体的紧密联系,更通过其300多条国际航线,将自身深深嵌入世界经贸格局的坐标系中。

然而,就在上海港繁荣发展的同时,一场“抢运”风暴正在远洋之外酝酿。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新泽西港和其他东部港口,装卸工人们正计划罢工,以对抗即将到来的自动化改造。加之美国可能实施的新关税政策,各大船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货主们也纷纷要求提前交付货物。这一连锁反应直接导致上海港到美东各港口的运价连续多周上涨,并可能进一步引发航线、运力和产业的转移。

面对这些外部扰动和冲击,上海这座以开放立身的经济中心城市,无疑会比其他地方更快感受到“环球同此凉热”的寒意。但即便如此,上海仍有底气稳立潮头。

2024年,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在临港新设“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并在洋山港完成首次大型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船—船”同步加注作业。这两次布局加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行业的态度。在上海,以其地位体量、高度自动化的装卸能力、逐年便利化的通关手续以及“人无我有”的高端航运服务能力,上海港早已将战略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这背后,是上海紧盯“五个中心”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建设,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实施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加安全的开放。2025年,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上海将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用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用自身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在应对国际碳排放规则愈发严苛的挑战时,上海以再制造为应对抓手之一,走通了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的全流程,有力推动了制造业企业做强再制造业务,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同时,上海还通过改革创新,为发展打开了新空间、创造了新机遇。

作为排头兵、先行者,上海从不囿于被动的应变,也不止于浅层的小修小补。而是始终站在“四个放在”的高度推进改革,加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从而在各种竞争中占据先手。面对环境变化,上海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思考,找到了国际规则、技术体系、发展范式变化带来的新机遇。

在数字经贸成为国际舞台博弈新焦点的当口,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出台全国首批操作指引,找到宽松政策和安全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为我国探索构建了符合国情的数据跨境流动新机制。这一“先手棋”不仅吸引了汽车、券商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机构,带来了发展增量,更对我国获得数据治理机制互认、在大国间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上海“五个中心”均带“国际”定语,这意味着上海在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时,都要放在全球发展大势的视角下考量。同时,上海落实国家战略,也应在“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进一步强化系统性、整体性。近年来,上海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功能创新促成国际中转箱量与航线的增长,带动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环境趋于成熟。而最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的施行,更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强化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和改革措施协同耦合,是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和关键。上海“五个中心”的任何一个中心,都需要其他四个中心的协同耦合,才能真正实现能级跃升。面对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内部经济运行压力不减的局面,上海必须秉持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谋定后动、率先争先、久久为功,努力赢得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